奇瑞港股上市:一场跨越 28 年的造车梦,如何重塑芜湖产业版图?

2025 年 9 月 25 日,奇瑞汽车(9973.HK)以 30.75 港元发行价上限登陆港交所,募资 91.45 亿港元,开盘即涨近 10%,截至发稿市值达 1964 亿港元,成为 2025 年港股最大车企 IPO。这一高光时刻的背后,不仅是一家车企从 “小草房” 到 “千亿市值” 的逆袭,更是一场跨越 28 年的自主造车征程,以及一座城市借由龙头企业实现产业跃迁的典范。

奇瑞港股上市:一场跨越 28 年的造车梦,如何重塑芜湖产业版图?-有驾

从 “小草房” 到 “出口之王”:奇瑞的自主造车突围路

1997 年,在安徽芜湖的一片荒滩上,奇瑞打下第一根厂房立柱,创始团队挤在几间简陋的 “小草房” 里,开启了自主造车的探索。彼时的中国汽车市场,被合资品牌和进口车垄断,核心技术受制于外,自主车企的生存空间极为狭窄。但正是这份 “从零开始” 的勇气,让奇瑞在 28 年后成长为中国乘用车 “出口之王”。

1999 年,奇瑞第一辆汽车下线,正式踏入中国汽车工业舞台;2001 年,“风云” 轿车凭借高性价比打开市场,同年初代奇瑞 QQ 以 2.66 万 - 5 万元的低价、圆润可爱的造型风靡全国,累计销量超 140 万辆,成为首个迈进 “汽车百万俱乐部” 的自主品牌,让奇瑞一跃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自主车企之一。而 2005 年的首次出口,则为奇瑞的全球化布局埋下伏笔。

如今,奇瑞的 “出海成绩单” 已足够亮眼。招股书显示,2022-2024 年,奇瑞营收从 926.18 亿元飙升至 2698.97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 70.7%;净利润从 58.06 亿元增长至 143.34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 57.1%。其中,2024 年海外市场收入达 1008.97 亿元,占总营收的 37.4%,全年海外销量 114 万辆,超越比亚迪成为中国汽车出口冠军;2025 年 1-8 月,奇瑞出口汽车 79.88 万辆,同比增长 10.8%,持续坐稳 “出口第一” 的位置。

这份成绩的背后,离不开 “掌舵人” 尹同跃的坚守。作为改革开放后村里的首位大学生,尹同跃从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专业毕业后,曾在一汽红旗、一汽大众任职,还赴德美深造,积累了扎实的行业经验。1997 年,他放弃一汽的安稳工作,投身奇瑞自主造车事业,这一干就是 28 年。从攻克核心技术难题,到推动全球化布局,尹同跃带领奇瑞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不断突破,如今 63 岁的他,终于见证奇瑞登陆资本市场,圆了一代人的 “造车梦”。

资本博弈:IDG 坚守与青岛五道口退场的启示

奇瑞的上市之路,也是一部资本博弈史。从早期的国资主导,到混改后的多元股权,再到如今的港股上市,不同资本的选择,折射出对企业价值的判断,也影响着奇瑞的发展轨迹。

奇瑞港股上市:一场跨越 28 年的造车梦,如何重塑芜湖产业版图?-有驾

成立初期,奇瑞的股权高度集中在芜湖国资手中,芜湖财政局和芜湖经开区建投分别持股 89.29%、10.71%,注册资本 16.8 亿元。2000 年,芜湖投资控股通过股权划转及增资成为最大股东,持股 45.72%,国资的持续投入为奇瑞的早期发展提供了稳定支撑。

2019 年,奇瑞启动 “混改”,青岛五道口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以 144.5 亿元入局,分别拿下奇瑞汽车 18.5185%、奇瑞控股 30.99% 的股权。彼时的青岛五道口背后是青岛政府,其注册地位于青岛汽车产业新城 —— 这里已集聚一汽解放、一汽 - 大众等企业,青岛希望通过投资奇瑞,进一步壮大本地汽车产业。但仅两年多后,青岛五道口便选择减持,将奇瑞汽车和奇瑞控股的持股比例降至 1.96%、4.96%,最终未能分享此次上市的红利。

与青岛五道口的 “短期离场” 不同,IDG 资本的 “长期坚守” 更具代表性。2023-2024 年初,IDG 资本两次投资奇瑞,并不仅仅是资金注入,更在深度国际技术合作、欧洲市场开拓、股权结构优化、新业务布局等方面为奇瑞赋能。事实上,IDG 资本在出行领域已深耕十余年,从智能汽车、自动驾驶到动力电池,覆盖全产业链,投资了小鹏、蔚来、小马智行等一批创新企业。此次奇瑞上市,不仅让 IDG 在出行领域再添一个 IPO 案例,更印证了其 “长期主义 + 产业赋能” 投资逻辑的成功。

市值超 400 亿港元!芜湖国资:从 “输血” 到 “产业引领” 的赢家

奇瑞上市,最大的赢家之一无疑是芜湖国资。按 1964 亿港元的市值计算,芜湖投资控股作为单一最大股东,持股 21.17%,对应市值超 400 亿港元。对比 1997 年奇瑞初创时的初始投入,这笔股权实现了数十倍的增值,成为国资保值增值的典范。但对芜湖而言,奇瑞的价值远不止 “市值数字”—— 它更是推动城市产业跃迁的 “引擎”。

借助奇瑞的龙头效应,芜湖成功构建了完善的汽车产业生态。2023 年,总投资 100 亿元的奇瑞新能源二期工厂开工,投产后可年产 30 万辆新能源汽车;同年,全球汽车零部件巨头博世集团在芜湖设立研发中心,专门为奇瑞配套研发智能驾驶系统;2024 年,奇瑞与华为合作打造智界汽车生产超级工厂,将芜湖的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推向新高度。这些项目的落地,不仅带来了百亿级的投资,更吸引了上下游数千家配套企业,形成 “整车 + 零部件 + 后市场” 三位一体的产业格局。

此次奇瑞 IPO 的募资方向,进一步凸显了对芜湖本地产业的带动。招股书显示,除了研发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技术、拓展海外市场外,“提升安徽芜湖本地生产设施” 也是重要用途之一。这意味着,奇瑞将继续加码本地产能,带动更多就业,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

如今的芜湖,已将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定为 “首位产业”,目标是到 2027 年该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奇瑞的上市,让这座城市在全球汽车产业版图中拥有了更强的话语权 ——2024 年奇瑞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合作建厂后,西班牙巴斯克地区政府、车企、行业协会专程到访芜湖,寻求合作;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开始关注芜湖,将其视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节点。

从 “小草房” 里的艰难起步,到港股上市的市值高光;从单一车企的自主创新,到带动一座城市的产业崛起,奇瑞的故事,不仅是中国自主汽车工业的缩影,更是 “企业成长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的典型案例。未来,随着奇瑞在新能源、智能化领域的持续投入,以及芜湖产业生态的不断完善,这场 “造车梦” 与 “城市梦” 的双向奔赴,还将书写更多新的篇章。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