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那些车企,目标都挺高啊。你看吉利定了300万,要达成这个数字,得每个月卖掉大约25万台,平时算算,挺大的压力。实际完成率也就63%,也就是说,月销平均不到20万。比亚迪更牛一些,目标460万,完成62%,大概每个月要卖38万多台。这难不难?哈,得看看他们今年整体市场规模吧,大概在7500万左右的年销量里,比亚迪占了个2%多吧,虽然不多,但在高速增长过程中,算是领跑者了。
而上汽集团,目标450万,但只完成了61%,差不多每个月得推30多万。实际上,上汽的车型线很丰富,但去年年底我专门翻了下他们的财报,发现芯片供应还算宽松,车身用的钢材也相对稳定。渠道压力是真大,毕竟,市场份额的争夺,不只是出货量,还得维护口碑。
一汽集团,目标345万,完成60%,也就是说,平均每月要卖2.8万台。说实话,一汽的车型多,像奔腾、解放、红旗,品类丰富,但红旗今年的涨幅有限,再加上整体市场竞争白热化,不太容易追赶到一线豪华品牌——毕竟,营销、电商渠道都在用心布局。
长安定了300万目标,完成度也60%。长安能在SUV和紧凑型市场混得还行,但面对吉利、比亚迪的新能源攻势,压力大。特别是他们的O椅式座椅,从用户调研来看,确实挺热情的。虽然这样目标达成了,但整体利润能不能跟上?你也知道,目标虽大,但利润才是真正的硬指标。
这里还得扯开点。有时候我会想,目标定的高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不是压力催生产业创新?还是纯粹为了喊供应链的发货量口号?对厂商来说,达成目标好像是一场硬战,尤其是在供应链还没完全复原的情况下。你觉得他们的目标追得够狠吗?还是说这只是瞎折腾?
说到供应链,我一直觉得,汽车行业就像个大厨房,材料、零件就像食材。从芯片到钢材,哪一环出差错,整锅菜都凉了。我的朋友苏老板开修理厂,他每天盯着零配件的供应情况,经常叹气:反正吃的不好,材料越不够,价格越贵,工厂再拼命,也只剩变通。你想想,一个发动机总成,里面有几百个零件,哪能不出差错?特别是全球物流卡得像打结绳,想赶工?难。
我还记得有次跟供应链经理聊,他说:我们现在就是拼一拼,要保证年底交付。说完我就笑,拼的?明明是为了赶达成那些硬性指标,事后还得补救。你知道,某个大电池厂,去年宣称交付稳定,却在寒冬里膝盖跪滑,拖延了几周。反正大家都在拼命赶工,但谁都不知道下一波供应链会出啥幺蛾子。
研发也不是吃素的。你知道,很多厂商其实在走钢丝。研发新技术、上线新平台,压力巨大。这边刚保养好一套安全系统,另一边就又要搞出下一代。就像买房子,刚装修完,又觉得旧了,得重装一遍。
要说研发流程,得先经过概念设计、样车开发、测试验证,再到生产线导入。这个周期,有时候长得让人抓狂。尤其是在照猫画虎变成抄袭对标的行业里,创新变得尤为艰难。记得我看过一份小样本调研,很多研发团队反映,不用太想原创,能有个稳定的,每一代都打磨到位就行。这是创新的另一面。
不光是硬件,软件也在赶时间。车载系统、智能辅助、HUD(抬头显示)……这些都要在有限预算下搞定。提前我还估算了一下,百公里能耗成本大概在0.5元左右(体感估计,大概在这个范围吧),这还不算电池折旧。你以前可能只关心手动档的油耗,现在看,电动其实使用成本给车企减压不少。
对比一下,同价位车里的大姐大们,比如某品牌的紧凑SUV。同样是20万级别,但你坐进去体验ne,明显不同。有的,座椅硬,过滤噪音还不够,智能系统有时候卡顿。比亚迪的某款电动车,连你进门时的门线都能玩出场景灯光,确实挺花心思,但实际用下来,某些配置用起来还不是很顺手。体验差别,还是看底层功夫。
我总觉得,车企碾压的地方除了技术,还是用户心理。你知道,像我妈,她上车就盯着空调,觉得静一点,暖一暖,对新科技没有多兴趣。反倒我一个年轻朋友,懂得用语音助手给车子调空调、查导航,觉得方便。他们的期待不同,整个市场也就不一样。但细想,传统用户其实很难直接接受智能爆炸的变化,他们内心其实是怀疑论。
提到这里,忽然想到一件事。你有没有想过,现在车企其实在做心理战术。广告不再是炫酷车身,而是家庭温馨、安全防护。某品牌冲着家庭用车市场,做的广告里,都是老人、孩子、温馨的场景。心理学告诉我们,归属感和安全感,比科技感更打动人。
(这段先按下不表)有很多细节还藏在市场背后。像零部件供应,代工厂使用的材料。从很多小线索里,我猜测,某些大厂为了追赶目标,可能会用调配较差的原料,为了节省成本。这样一来,安全性能还能不断提升,但究竟能坚持多久?这个我不敢说,但心里老觉得,压榨供应链的日子,什么时候会崩盘,也未必不知道。
目标设置的剩余空间在哪里?我换个角度想,或许最关键的,还是要看那份还能坚持到最后的韧性。你觉得?还是说,某个时候,只剩下拼运气。
(这段先按这,懒得再深究了)车企的还得继续赌。赌研发,赌供应,赌用户。可不可以,别只是为了完成年度指标,而忽视了消费者真正的需求?你觉得,他们这些高喊创新的厂商,是真在变革,还是又在拼命追数字?
就像我开头说的,目标压力巨大,但你要是真能在这些压力下,摸到真用户意愿,或许才有未来吧。你觉得,下一次这些公司会不会玩命到根本扛不住?或者说,市场的规律会变得更难猜。难说。
说了这么多,突然好奇,你会怎么衡量一款车的价值?是价格?配置?还是那一点点用心藏在细节里的暖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