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百强企业营收6.1万亿超全省GDP!3家厦企霸榜,撑起半壁江山

一个省的企业营收居然比全省 GDP 还高!2023 年福建百强企业营收总额达到 6.1 万亿元,直接超过了福建全省 5.78 万亿元的 GDP。这意味着啥?相于福建的这些头部企业,撑起了全省经济的 “半壁江山” 还多。咱老百姓平时可能感觉不到,但看看这些数据,就知道这些企业对咱们生活的影响有多大了。

福建百强企业营收6.1万亿超全省GDP!3家厦企霸榜,撑起半壁江山-有驾

先看看这榜单的头部企业,那真是 “神仙打架”。厦门建发以 7834 亿元的营收一骑绝尘,厦门国贸 6075 亿元紧随其后,厦门象屿 4905 亿元也不甘示弱。这三家企业稳居前三,而且前十大企业营收都突破了千亿大关,其中 5 家更是跨过了 4000 亿的门槛。我记得以前跟朋友聊天,说到这些大企业,大家都觉得离自己很远,但仔细想想,咱们平时买的东西、用的产品,说不定就和这些企业有关系。比如家里装修用的建材,说不定就来自这些供应链巨头。

福建百强企业营收6.1万亿超全省GDP!3家厦企霸榜,撑起半壁江山-有驾

再看入围门槛,从 2023 年的 104.3 亿元降到了 100.7 亿元。这可不是个好消息,说明中小企业的经营压力不小啊。不过好在百强企业的资产规模一直在增长,达到了 19.7 万亿元,连续 6 年正增长,这也算是给咱们吃了颗 “定心丸”,至少头部企业还在稳稳地往前冲。

说到行业,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那是 “两条腿走路”。先说新能源赛道,宁德时代大家都不陌生吧,2023 年营收 4009 亿元,增速达到 35%,动力电池全球市占率 36.8%。我有个在宁德工作的朋友,他说现在宁德的街头,到处都是和新能源相关的企业和设施,宁德时代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城市的就业和经济。还有材料领域的青拓集团,不锈钢产量全球第一,福建大东海营收同比增长 18%,这些传统产业通过智能化改造,也在焕发新的活力。

福建百强企业营收6.1万亿超全省GDP!3家厦企霸榜,撑起半壁江山-有驾

服务业这边也没闲着,厦门的三大供应链企业 —— 建发、国贸、象屿,营收占了百强总额的 36%。他们通过 “产业 + 金融 + 科技” 的模式,把生意做到了全球。就说咱们平时海淘的东西,说不定就经过他们的供应链。消费领域的安踏和特步也很争气,安踏主品牌市占率 23.2%,儿童业务增长 19.5%,特步跑鞋穿着率首超国际品牌。我自己就买过安踏的运动鞋,质量好价格还实惠,身边很多朋友也都喜欢买国产品牌。

区域发展上,福州、泉州、厦门各有特点。福州有 40 家企业上榜,占比 40%,国企主导,在金融、能源、建筑领域形成了集群效应。泉州这几年进步很大,11 家企业上榜,比以前多了 3 家,民营经济占比 94%。我有个泉州的同学,他家开了个纺织厂,这几年通过政府的研发投入奖补和数字化转型补贴,厂子的效益越来越好。厦门虽然上榜企业数量减少了,但依然是创新高地,生物医药、新型显示等领域有不少龙头企业。

福建百强企业营收6.1万亿超全省GDP!3家厦企霸榜,撑起半壁江山-有驾

企业动态也很有意思,黑马突围和巨头博弈上演。厦门路桥工程物资凭借基建投资红利,营收暴涨 42%,首次跻身前十。宁德时代和兴业银行的营收差距缩至 150 亿元,福建大东海与青拓集团在不锈钢产能上的竞争也很激烈。还有百威雪津出口增长 21%,覆盖 139 个国家;圣农集团在白羽肉鸡领域突破技术垄断,福耀玻璃的汽车玻璃全球每三块就有一块来自他们。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让咱们看到了福建企业的实力。

不过福建经济也有自己的 “长板” 和 “短板”。政策上,2024 年出台的 “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让 75% 的企业受益,融资难问题也得到了改善。县域经济也很厉害,17 个县域规上工业营收超千亿,南安的水暖卫浴、德化的陶瓷,都是响的特色产业。但短板也很明显,百强企业研发费用 400 亿元,仅占营收 0.6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制造业技能人才缺口达 20 万人,数字化转型专业人才也不够,这可愁坏了不少企业老板。

看看这些典型案例,安踏近十年投入 60 亿元研发,构建全球创新网络,智能工厂效率提升 40%;福耀玻璃研发 5G 天线玻璃,工业机器人密度达 222 台 / 万人;蓝建集团通过智能选钉技术实现生产自动化,2023 年增效 427 万元。这些企业从 “制造” 到 “智造” 的转型,给其他企业树立了榜样。

和粤浙苏相比,福建还有一定差距。千亿级企业只有 10 家,少于广东的 60 家和浙江的 41 家,缺乏超万亿企业。传统产业占比 64%,新兴产业规模仅 0.5 万亿元,也低于江苏。但福建的外向度在不断提升,“走出去” 企业 29 家,境外营收增长 42.5%,这也是咱们的潜力所在。

针对这些情况,政策上也给出了建议,设立研发奖补资金、推动专精特新园区建设、实施引才计划等等。这些政策就像 “及时雨”,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