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一出来,我真是看得一头雾水。奇瑞一下子抛出48%的发动机热效率,这事儿一看就像是搞个大动作——大家都知道,能达到48%的发动机热效率,那绝对是顶尖水平,甚至可以说是世界第一。可是转头,长城魏建军一开口说,长城的只有41.5%,这差距不是打个差不多那么简单,明显带点儿隔空对抗的味道。只觉得这两个数字,像是两家在比拼我比你高级争论的一样。
我还记得,刚才翻了下笔记,奇瑞的48%是混合动力发动机的结果。你知道,混动的热效率比纯燃油高一点点。这倒让我想起一件事——市场上的很多纯燃油车热效率,估算大概在40%左右,41%到42%都算正常范围。43%、44%的样本也不少,毕竟难得见到真正破了天花板的事情。从厂商公布的数据看,奇瑞这个数字一出来,几乎让人觉得在夸张——但技术突破也不是没可能。毕竟,有的车企宣称我们用的发动机都能跑到46%、47%,纯粹是制造话题或打广告。
但我得说,这一切还是得看标的到底是啥。奇瑞强调的是混动平台的热效率,因为混动系统可以补足纯燃油发动机的短板。而长城说的41.5%,绝对是纯燃油水平,符合它一贯的油耗表现。对比一下常规水平,长城的车确实费油,没人觉得奇怪。毕竟,市场上大部分同级别的车,油耗都还挺不靠谱的,跑个百公里16L油也是稀松平常的事。
这场隔空交锋,让我忍不住想,道理到底在哪?奇瑞如果是真的48%,那它反而变成最好用的技术大牛。而长城的水平,也只是顶住了国产车中的平均线,跟他国产新势力比,稍微落后点。我一直觉得,国内的发动机水平,就是个差不多。差不多的标准条件下,能达到42%、43%算不错了,混动还能多点,纯燃油不可能拉到50%以上。
为什么这么说?国内外的技术差距,本身就存在。你想,人家欧洲、日本的设计早就多年领先,专利、工艺都深藏在骨子里的东西。我们很多技术,都是后来者的二次开发,基础不一样。国内车企也不傻,花大力气搞,但是要追上世界前三,还有一段距离。毕竟,研发投入、专利壁垒,这些硬核的东西,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突破。
也不是说我们没有希望。其实我个人猜测——没细想过——也许不只是热效率的问题,研发的方向可能更偏向于油耗降低、成本控制。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车企可以把售价压得很低,却仍然难以保证发动机的尖端水平。我觉得,某些关键零部件,比如发动机缸体、活塞,用的材料和工艺,才是硬核所在。
这里面还有个有趣的点:你知道销售和修理厂的人经常私底下说什么吗?你那车油耗多少钱啊?比我们这边的都费油。或者发动机声音也越来越大了,后面那个都快变成柴油机了。这点反映出一个事实,真实用车时的体验,跟广告光鲜亮丽、实验室数据,往往差得还远。
说到这儿,问题就来了:我们国产发动机,真能提前突破到50%以上的热效率吗?我没细想过,但我猜测——不确定——这事得看谁突破了技术封锁,谁在研发上能更猛一点。毕竟,技术的天花板在哪里?如果真能出,那也不过是列车突飞猛进的故事。
消费者最关心的还是油耗、耐用、保值率。假设一台高热效率的发动机,百公里油耗能降到8L以内,成本还能略低,保值率也许能比普通车高个几个百分点。这样一算,未来可能会有点儿变化,不过短期内,这纯粹还是理想信念+行业热点。
奇瑞和长城这场隔空比拼,让我反倒觉得,无论结果怎样,行业的创新热情都在升温。反正,我觉得汽车工业永远都在变动,总有那么几天,热效率破50%都不是梦。只是,下一轮,会不会引擎大牛是哪个名字出现在榜单前头,谁知道呢?
——下一步,倒是挺期待看看,哪家车企能真的领先一步,把这些技术变成实际produkte。到时候,咱们普通消费者会不会体验到更省油、更耐用的国产动力,那就看行业怎么走了。你觉得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