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口19.2亿到败走越南,打败中国摩托的并非日本,是骨子里的恶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为提高文章流畅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编译,读者请自行辩解!如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

2002年,越南的城市里挤满了力帆、隆鑫、宗申这些中国品牌的摩托车。你真要数,十辆里头能数出八辆是咱自己的牌子。想象一下,每两个人就有一辆摩托,几乎撑起了这个仅仅三千多万人口国家的半壁出行——这是中国摩托车工厂江湖的“黄金时代”,一场19.2亿美元出口的奇迹。

从出口19.2亿到败走越南,打败中国摩托的并非日本,是骨子里的恶-有驾

可你要是今天去一趟河内,站在熙熙攘攘的街头,耳朵里嗡嗡作响,全是本田和雅马哈的引擎声。中国的摩托像是被水冲走的涂鸦,只留下一点淡淡灰影。到底经历了什么,让中国摩托从街头主角彻底变成群众演员?

时间回到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品牌几乎统治了越南摩托市场,份额高到98%。本田的LOGO,像是印在了男孩女孩的梦想里。但那时候摩托很贵,寻常越南工薪家庭要靠省吃俭用才能攒到两千多美元买一辆日系摩托。而中国制造商一看这行情,闻着钱味就杀进来了——力帆、隆鑫、宗申为代表的大军,踩着地理优势(广西、云南离越南近)、拿着700到1200美元的低价,一夜之间就把市场规则打乱。

从出口19.2亿到败走越南,打败中国摩托的并非日本,是骨子里的恶-有驾

你细看看这些变化:从卖700美元降到180美元,再到一台车的利润被压到连吃饭都要计算。短短不到三年,中国摩托在越南的市场份额飙到80%。重庆摩托出口额直接蹿到3.2亿美元。但这样的“胜利”,真是自家种下的苦果。

从出口19.2亿到败走越南,打败中国摩托的并非日本,是骨子里的恶-有驾

到2010年前后,市场风暴就来了。摩托车企业像赶集一样涌入,觉得这里钱好赚,却没人在意一地碎玻璃的后果。大家开始无底线地压价——800美元的车,硬生生砍到180美元。你要问怎么做到,答案很扎心:用低质钢材做车架,碰一下就变形;找越南的小作坊拼装零部件,品质参差不齐,哪有售后服务?甚至有人干起假冒伪劣的勾当,把本田、铃木的标志往自己车身一贴,“浑水摸鱼”一把。

从出口19.2亿到败走越南,打败中国摩托的并非日本,是骨子里的恶-有驾

越南市场就这样被搅得一团乱。愈演愈烈的价格战让中国摩托品牌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典范。如果你跟越南消费者聊聊,他们早就觉得中国摩托“前有劲,后坑人”,服务跟不上,质量更别提了。气氛越来越紧张,信任成了稀缺品。

到了最关键的节点,越南政府出手了,加了30%的进口关税。企业本就上气不接下气,这一刀下去,能拼的都拼掉了,剩下的只能认输。中国摩托的市场份额从80%跌到不到5%,一场几乎崩盘的断崖式下跌——背后全是企业短视内斗,彻底失去了品牌和消费者的根基。

从出口19.2亿到败走越南,打败中国摩托的并非日本,是骨子里的恶-有驾

而就在中国摩托在越南自己掀起腥风血雨、自断后路的同时,日本企业却安静得像老谋深算的棋手。市场越成熟,他们越低调。服务和品质双线并进,本田给越南量身打造了三年免费保修、差异化配置,彻底勒住了消费者的心。日本摩托一边稳扎稳打,一边本地化运营,三年过去,又悄悄掌控了超过九成的市场份额。2025年之后,日本品牌再次主导越南摩托市场。

从出口19.2亿到败走越南,打败中国摩托的并非日本,是骨子里的恶-有驾

打个比方,这情节就像19世纪的英国棉纺织品把印度市场碾了个稀烂,靠的是低价倾销。最开始大家都追着买,后续质量问题暴露,印度一边加关税一边本地产业复苏,英国牌子光环掉了一地。咱中国摩托这波操作,简直是按着历史的坑往里跳。再早些年,罗马商人也用低价策略在迦太基抢了一阵风头,撑不过工艺和信誉,最后还是输了。那么现代呢,美国汽车业在关税保护下短视攫取短期利益,结果被日系车一波技术革新反击,转眼失守。套路都没变。

从出口19.2亿到败走越南,打败中国摩托的并非日本,是骨子里的恶-有驾

我回头细想,越南的摩托王国崛起和中国摩托败退,归根到底是人性里的短视与贪婪在作祟:市场刚刚有了喘息的空间,就全都扑上去争利,没人愿意沉下心做品牌,也没人兜底服务。企业之间像抢火车票一样乱拼价格,一次次透支行业信用。最后,留给日本的只是一个收拾残局的机会——用质量、用服务、用长远布局重新引领了这场竞争。

从出口19.2亿到败走越南,打败中国摩托的并非日本,是骨子里的恶-有驾

好家伙,人类总是在同一个坑里摔倒。每一次产业淘汰,表面看是新旧交替,实际上内里全是“短期获利”与“长期信任”的较量。中国摩托当初看起来像是截胡了机会,却全然不知这只是流水线上的最后一次盛宴——越南摩托市场的命脉,被品牌和信任牢牢牵着走。

讲真,这事儿不只是中国摩托的教训。有关“价格”与“人心”的故事,在能源、在芯片、在智能手机行业,每一轮周期都重复一遍。第一、价格战只是效率的起点,但不是生存的保证。第二、维护底线、扎实品质才是长期立身之道。第三、别被一时的盛世迷了眼,谁让自己失了底线,谁最终被市场踢出局。

我还是那句话:实力才是一切。短命的胜利看着刺激,最终全是孤独的背影。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