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车市场变天了,技术路线之争落幕,理性选择成主流

最近汽车市场出了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不知道大伙儿留意到没有。

按说这几年新能源电车风头正劲,广告铺天盖地,好像明天燃油车就要被彻底淘汰送进博物馆了。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到了2025年,这股风好像突然调转了方向,燃油车的销量竟然悄悄地涨了回来,出现了一波“回暖”行情。

我身边不少朋友都挺纳闷,这是怎么了?

购车市场变天了,技术路线之争落幕,理性选择成主流-有驾

难道是技术开倒车了?

还是说大家一时兴起,又开始怀旧了?

其实,这背后没那么多玄乎的,说白了,就是咱们老百姓买车,经过了前几年的新鲜和冲动,现在脑子越来越清醒,手里的算盘也打得越来越精了。

这根本不是什么技术路线的争斗,而是大家伙儿从“跟风”变成了真正从自己的实际需求出发,做出了最理性的选择。

咱们先来看看市场上最直观的变化,那就是大家买车更看重“钱袋子”了。

以前很多人觉得,买车就得买个新潮的,特别是电车,屏幕要大,功能要炫,好像这样才有面子。

但现在你再去车市逛逛,会发现卖得最火的车,不管是燃油的还是新能源的,大多都集中在8万到18万这个价格区间。

像大众朗逸、长城哈弗、长安CS75 PLUS这些经典的燃油车,卖得一直很稳,而新能源那边呢,除了那些中高端车型,像五菱宏光MINI EV这种几万块钱的代步小电车也卖得特别好。

有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就是今年乘用车的平均成交价,比去年还便宜了七千多块。

这说明什么?

说明大家不再盲目地去追求那些价格虚高、功能华丽的车型,而是把每一分钱都花在了实处,经济实惠和皮实耐用,重新成了大家买车时最先考虑的硬指标。

光看价格还不够,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大家开始根据自己的生活场景来选车了。

中国这么大,南北气候差异巨大,城乡生活方式也完全不同,一辆车不可能适合所有人。

你比如说,一个家在东北的朋友,冬天零下二三十度是常事。

他要是买一辆纯电车,心里就得天天打鼓。

官方标的续航五百公里,在那种低温下,电池活性降低,实际能跑个三百多公里就不错了,要是再开个暖风,那续航掉得更快,可能跑两百多公里就得找地方充电。

这种“续航焦虑”在天寒地冻的环境下,可不是开玩笑的。

对他来说,一辆加油只要五分钟,不用担心半路趴窝,性能稳定可靠的燃油车,才是最踏实、最务实的选择。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那些经常需要跑长途、或者生活在高原地区的用户身上。

购车市场变天了,技术路线之争落幕,理性选择成主流-有驾

但反过来,你要是生活在南方大城市,比如上海、广州,每天就是上下班通勤,来回三四十公里,自己家里或者小区里又能安充电桩,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晚上用低谷电价充个电,一度电才几毛钱,一个月下来用车成本可能就一两百块,比坐公交地铁还划算。

而且电车开起来安静、提速快,在城市里走走停停特别舒服。

对于这样的用户来说,新能源车带来的低成本和高品质的驾驶体验,就是燃油车比不了的。

所以你看,这根本不是谁好谁坏的问题,而是谁更适合谁的问题。

市场教育了我们好几年,现在轮到我们这些消费者,用自己的钱包和生活经验,来告诉市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车了。

当然,燃油车能在这波浪潮中稳住阵脚,甚至有所回升,也离不开它自身的一些核心优势。

这些优势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深深地刻在了它的基因里,在今天看来依然非常强大。

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补能的便利性。

这一点几乎是压倒性的。

不管你是在繁华都市,还是在偏远乡镇,加油站随处可见,五分钟就能加满一箱油,轻松跑个五六百公里。

可电车呢?

就算是用上了最先进的超级快充,也得在充电站老老实实地等上大半个小时。

平时上下班可能感觉不明显,可一旦到了春节、国庆这样的长假,高速服务区里充电桩前排起的长队,那种焦虑和无奈,经历过的人都深有体会。

尤其是在很多三四线城市和广大的农村地区,充电设施的覆盖还远远不够,对那里的居民来说,燃油车目前仍然是唯一可靠的出行工具。

其次,就是保值率和长期持有成本这笔账,大家也算得越来越明白了。

买车是个大件,几年后换车时能卖多少钱,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现在市场上,像丰田、本田这些主流的合资燃油车,开了三年,还能卖出原价的百分之五十甚至六十,非常保值。

而大部分电动车,三年后的保值率普遍都在百分之四十五以下。

购车市场变天了,技术路线之争落幕,理性选择成主流-有驾

造成这个差距的关键,就是电池。

电池会随着使用时间衰减,性能下降,而更换一块动力电池的费用,少则五六万,多则十几万,这笔钱都够一辆燃油车加好几年的油了。

这个潜在的巨大成本,让很多二手车商在收车时非常谨慎,价格自然也就压得低,最终还是车主自己承担了损失。

再有就是技术成熟度和安全性。

虽然现在电车的技术进步很快,安全性也越来越高,但偶尔爆出的自燃等安全事故,还是会让一些消费者心存顾虑。

相比之下,燃油车经过了上百年的技术积累和市场检验,在整车安全体系、可靠性方面,确实给了普通人更强的信任感。

而且,很多人有个误区,觉得燃油发动机的技术已经到头了。

其实不然,我们的国产内燃机技术正在飞速进步。

比如长安汽车研发的蓝鲸发动机,热效率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的44.5%,这意味着更少的油能跑更远的路。

再比如比亚迪推出的第五代DM混动技术,在不充电的情况下,油耗能做到百公里2.9升,比很多以省油著称的日系车还低,这个经济性已经完全可以和电车媲美了。

这说明,我们的自主品牌在传统技术领域同样取得了重大突破,燃油车也在变得越来越高效、越来越经济。

最后,国家政策和舆论导向的理性回归,也给了燃油车市场一个喘息和发展的空间。

前几年,为了大力推广新能源,有些宣传把燃油车和“落后”、“污染”划上了等号。

但现在,官方也明确表态,内燃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无疑是为燃油车正了名。

包括最近的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新能源车补贴虽然更高,但燃油车同样享受补贴,差距在缩小,这也实实在在地鼓励了一部分消费者选择燃油车。

所以说,现在汽车市场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已经不是过去那种“有你没我”的对立关系了。

新能源车的渗透率确实很高,这说明它代表了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但同时,燃油车凭借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依然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市场空间。

我们欣喜地看到,像吉利星越L、长安CS75 PLUS、哈弗H6这些优秀的国产燃油SUV,在销量上已经能够和合资品牌分庭抗礼,甚至超越它们,这正是中国汽车工业整体实力提升的体现。

未来的市场,必然是一个燃油、纯电、混动等多种技术路线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局面。

车企之间的竞争,也从单纯的技术路线站队,转向了谁能更好地理解用户,谁能提供更贴合实际生活场景的产品和服务的全方位比拼。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件大好事,因为选择更多了,也更能买到适合自己的那辆车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