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上半年的车市,正沿着 “马太效应” 的轨迹加速前行。数据显示,头部车企市场份额持续扩张,而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间进一步收窄,行业集中度创下近五年新高。与此同时,插电混动车型(下称 “插混”)的出口表现尤为亮眼,成为拉动汽车出口增长的核心动力
从市场格局来看,上半年乘用车销量同比微增 3.2%,但竞争态势呈现明显分化。以比亚迪、吉利、长城为代表的自主头部品牌,凭借新能源产品的强势布局,合计市场份额突破 45%,较去年同期提升 6 个百分点。其中,比亚迪单品牌销量同比增长 21%,旗下插混车型占比超过 60%,成为其销量增长的主力。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部分二线自主品牌和边缘合资品牌销量同比下滑超 20%,不少企业陷入 “以价换量” 的恶性循环,利润空间被持续挤压。
插混车型的爆发式增长,成为上半年车市最显著的亮点。数据显示,上半年插混车型累计销量达 138 万辆,同比增长 89%,增速远超纯电动车的 35%。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出口表现:上半年插混出口量达 42 万辆,同比激增 210%,在汽车出口总量中的占比从去年同期的 12% 跃升至 27%。这一变化背后,是插混车型在续航、成本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使其在充电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的海外市场更具竞争力。
从出口目的地来看,东南亚、中东和欧洲成为插混出口的三大主力市场。其中,东南亚市场上半年插混进口量同比增长 180%,中国品牌凭借性价比优势,在泰国、印尼等国家的市场份额已超过日系品牌。欧洲市场虽受当地政策和本土品牌竞争影响,但上半年插混进口量仍同比增长 95%,比亚迪、吉利等品牌通过与当地经销商合作,逐步建立起稳定的销售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头部车企在插混领域的技术投入和产品迭代速度持续加快。比亚迪的 DM-i 5.0 系统、吉利的雷神 8848 混动系统等新一代技术,在油耗、动力响应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推动插混车型的产品力向燃油车逼近。这种技术优势不仅巩固了其在国内市场的地位,也为出口增长奠定了基础。
展望下半年,随着头部车企新产能的释放和海外布局的深化,车市 “强者愈强” 的格局或将持续。而插混车型在出口市场的增长势能,有望成为拉动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的重要引擎。对于中小品牌而言,如何在细分市场找到差异化竞争力,将是其能否在激烈竞争中存活的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