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硬杠乘龙卡车,卡车深夜回击,引发车企互撕

理想新车发布会上“硬刚”乘龙卡车,一场汽车对撞实验让理想i8“秒杀”卡车,惊呆了无数网友,却也让理想汽车陷入舆论漩涡。

卡车品牌乘龙深夜回击,直接质疑实验造假,并扬言要走法律程序。

这场看似技术较量的背后,变成了两家车企的真刀真枪,在全网引爆话题。

理想i8硬杠乘龙卡车,卡车深夜回击,引发车企互撕-有驾

有时候,一场“碰撞测试”就成了汽车行业的年度大戏。

7月29日晚,理想汽车新款纯电SUVi8横空出世,为了体现自家车型的安全性能,理想选择在新车发布会上播放了一段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视频:自家i8直面乘龙卡车,正面发生猛烈对撞。

画面一出来,不少人下巴都掉了,卡车的车头被“撬翻”,驾驶室脱节,连后货箱都断开,反观i8,A柱无变形、门梁如新,毫发无损,气囊一股脑全弹出来——一时间仿佛民用车真能“以柔克刚”。

你不得不承认,这种刺激眼球的场面,在铺天盖地的新闻流里很容易就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

朋友圈、微博、小红书上到处都在刷这个片段:“理想新车太顶了吧?”

、“卡车都撞不过!”

、“以后看到大货还用怕?”

不过很快,嘲笑与质疑也跟着袭来。

有人打趣:“老板们要不要亲自上阵对撞下?”

也有人发愁:“自家车真有这么结实?

还是这卡车有点脆?”

理想i8硬杠乘龙卡车,卡车深夜回击,引发车企互撕-有驾

更多的,其实是不少人开始怀疑这究竟是真是假。

毕竟一款8吨重的卡车被SUV“掀翻”,怎么看都有点离奇。

众说纷纭背后,乘龙卡车的动作很快。

7月30日晚,眼看着自家卡车“惨败”成了网络笑柄,乘龙直接在官方抖音发布视频,高调强调驾驶舱安全。

视频里,他们多角度演示了自家龙骨驾驶室的玩命硬度,各种正面、侧面、顶压实验连番上阵,几乎是迎着质疑一头撞上去。

评论区瞬间就热闹了:“你家卡车被撞翻了咋这么脆?”

、“是不是质量不过关?”

一时间,“乘龙卡车质量危机”变成了一个意外的“事故现场”。

不过看得出来,乘龙这边显然没有气急攻心。

反而把这波网络质疑变成了危机公关的契机。

视频下面,他们轮番与网友互动,既否认了实验的真实性,也直言不讳要打假维权。

法务部火速介入——态度坚决,还带着点“看你怎么收场”的意味。

理想i8硬杠乘龙卡车,卡车深夜回击,引发车企互撕-有驾

第二天,也就是7月31日深夜,东风柳州汽车官方发声明,开篇就给理想盖个大帽子“严重侵权”。

声明里,重点指出理想汽车宣传“自定义碰撞条件”,且公众看到的视频与现实对撞存在偏差,等于是借着视频把对家品牌贬低了。

这口气,显然不是短时间内能咽的下去。

理想这边,自然同样不会认栽。

很快就有回应,声称一切测试都委托了独立第三方——中国汽研,设备、场地、测试卡车理想全都没有“指定”,结论“公开透明”;中国汽研也站出来补刀,说流程都合规,参数没动过。

说白了,就是一个“我们都是按章办事,没你说的那么阴暗”。

但说者有心、听者自辨,网民显然不可能就这么罢休。

其实,这类事件在中国汽车圈早就不是新闻。

说句实在的,近两年电动车厂商特别喜欢搞个“拉踩竞品”,在发布会上专找同类型车型“吊打”一遍。

华为汽车、小米、蔚来、甚至特斯拉,动不动就是“对比测试”、“性能超越”。

这种营销方法,其实都懂个道理——最直接的受众、最激烈的话题,来的全是“真金白银”的曝光和流量。

理想i8硬杠乘龙卡车,卡车深夜回击,引发车企互撕-有驾

但问题也摆在那里,大家都互怼,久了路人笑一笑,自己砸自己的脚。

特斯拉之前被蔚来“自动驾驶宣传”阴阳怪气,之后两家互怼了好几轮,蔚来最后还不是自己改口。

宝马和奔驰的“性能对比”,也就是一番数据游戏,各家粉丝激情吵架。

等到风头过了,大家其实都知道,这种拉踩式营销无非就是图个短时点击,用户的信任和品味,又有多少能靠一场视频对撞拉回来?

关于这场乘龙与理想的撞车戏码,最初激起的确是自动刷屏级的话题效果。

不少网友调侃“以后买车,记得拿去撞卡车试试”。

但说实话,多数人都是本着吃瓜心态,真正静下心来看,基本没几个人信这就是现实。

谁家车做再好,真要用小轿车去“杠”卡车,最后防护还是有限。

不少汽车工程师都在网上公开分析:正常状况下,大型卡车重心高,如果SUV车头精准楔入底盘又逮到卡车悬挂弱点,这种“翻车”现象其实并非完全不可能。

可现实生活,真的有多少工况能这样“完美还原”呢?

进一步说,理想i8这场发布会背后,技术细节倒确实有一些亮点。

例如,i8通过前向三个纵向力传递路径、十一处环形吸能结构,把能量吸收做到了极致。

理想i8硬杠乘龙卡车,卡车深夜回击,引发车企互撕-有驾

电池包的保护,气囊覆盖,安全自动门解锁机制——都很有功夫在内。

但反过来,乘龙卡车所用的龙骨驾驶室,其实也是标准行业配置,并非“豆腐渣工程”。

一来一回,其实是不同标准和场景下的“秀肌肉”,并不能说明谁家真的更能撞。

把话题拉回来,这波舆论潮也未必完全坏事。

乘龙反击后,抖音话题流量蹭蹭上涨,网络上突然多出不少“第一次听说乘龙”的人。

这种“被动传播”,有时候比花钱做广告还有效。

理想的流量不用说,发布会之后讨论热度持续攀升,连带着i8初次亮相就圈了大批流量。

对用户来说,市场又多了一层思考:到底产品营销该怎么做?

是不是一定要“打压对手,才能抬高自己”?

其实很多人心里都有数,这不是长久之计——毕竟信任和影响力,真不是靠一场实验视频就能建立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碰撞罗生门激活了业内一系列安全测试争议。

理想i8硬杠乘龙卡车,卡车深夜回击,引发车企互撕-有驾

现实中,无论是“SUPERCRASH超级试验”那样的极限挑战,还是车企自家策划的实验,最终都回到一个核心问题:汽车安全测试必须做到真实、透明且符合使用场景。

否则,不管视频多酷炫,迟早都要被市场反噬。

你说这场戏闹得这么大,其实也正好给行业敲了个警钟——不能光靠拉踩营销和“花式测试”来刷存在感,还是得把产品底子做扎实,把透明规则和安全底线正儿八经立起来。

现在,这场“谁更安全”的争论还在继续——理想和乘龙各执一词。

理想坚称所有流程公开透明、检测权威;乘龙则死磕到底,要还原真实工况,为自家品牌正名。

眼下,一边是营销驱动下的对比大战,另一边则是用户群体对于安全、真实性、信誉度的持续追问。

每个人都在关注事情最后会如何了结:是会以一纸道歉平息风波,还是会成为行业监管和自律的又一次里程碑?

有一点或许值得共鸣:不管是哪家车企,在高调营销、对比测试之余,用户真正关心的,始终还是自己的安全和每一次出行的保障。

即便你在发布会上秀得再花哨,实打实的安全体验、真实透明的数据,才是承载品牌信用和市场未来的根基。

希望这场纷争,别只停留在你来我往的口水仗,也能让整个汽车行业的安全测试和公关套路都多一份责任,多一点敬畏。

最后,谁赢谁输,时间会给出答案。

生活中的车祸远比发布会激烈,每一个驾驶者的命运都不该被娱乐化。

“实验”归“实验”,“安全”归“安全”——这是给喜欢刷数据、玩对比的车企的一个温柔提醒,也是对所有消费者最温情的保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