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一开场,我手里拿着份销量榜单,心里有点小激动。丰田73.45万辆,还是老大,没啥意外,但比亚迪接近30万,挤进前五,这局面变得挺有意思。隔壁同事说:你看,比亚迪都快追上福特了,他们还有啥底气?我只笑,不多说。但这背后,供应链磨合和研发的脚步其实并没那么快,看销量排名,有点像拼乐高,块都搭起来了,车才跑得顺。
说起供应链,研发就好比做饭——先买菜(零部件),再给调料(技术调试),最后才上桌(量产)。比亚迪这块菜估计是调味儿下得刚刚好,虽然芯片还得抢,供应商报价时断时续,但他们的车型布局覆盖了新能源和燃油,感觉就像一桌丰富的菜谱,满足多口味。我得改口,我前两个月说中国车企在全球影响力还散乱,现状看,是我小瞧了,尤其是奇瑞那个爆发,10.88万辆,居然超过特斯拉,真得重新考虑它们国际化的力度。
顺便说说那天我在4S店和销售小伙聊的。他直言:特斯拉下滑主要是交付周期变长了,客户等不及了。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特斯拉的品牌光环不是一直挺硬?这下销量能掉29.9%?大概是供货不稳和价格调整双重打击——(估算,样本有限),电动车市场没那么一帆风顺。对比奇瑞,供应链这边稳多了,尤其是电池和电控系统自主率高,能抵抗点外部波动。
再说价格带,最近试驾了比亚迪和福特的紧凑型SUV,直观感受差别还挺大。福特那车操控精准,底盘调校更像运动员跑步,方向盘反馈清晰,适合喜欢开车的;比亚迪则更讲究舒适和科技感,座椅软糯,屏幕多而活跃。这种实操体验让我想:买车真要看个人需求,不能只凭销量或者面子。你们是不是也发现,现在买车越来越得掂量开着舒服比品牌脸面重要?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两年前写过一个追踪报告提到,吉利销量稳中有升,但增长速度没那么爆炸,排在20名,差距还是挺明显。现在看,吉利依旧稳,但小米汽车却实现19%的增长,这不禁让我怀疑,传统一线品牌和新势力之间的游戏规则正被重新书写。小米这牌子,缺乏传统车企背景,却在汽车界杀出一条路,这个现象说起来我没细想过,估计跟他们在智能生态链的积累有关。(这种猜测纯属个人感觉,数据还得深入挖掘)
供应链问题什么时候最明显?我记得,去年年底,中国车企芯片短缺很严重,那时候开个厂,像做豆腐,豆腐是最终产品,没豆浆(芯片)怎么成?不过现在形势好转一点点,奇瑞和长安能分别涨24.6%,对供应链恢复信心有挺大提振。不知道你们关注没?同市场上的老对手,丰田和马自达,马自达这波13%增长很猛,说明传统车企调整策略也没闲着。
回头说提了这么多,不是忽悠你们去买中国车,只是觉得这阵势把国产车差这个老话题推得很尴尬。谁能说全国人民消费趋势和全球市场就是错的?但这进步速度,有时候也让我怀疑自己之前太激动,毕竟份额是有增长,品质和服务这两条路还长着呢。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奇瑞能甩掉特斯拉抢市场?是因果关系还是巧合?(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不够准确,算是留白,这段先按下不表)。而米厂的后来居上,纯属偶然或者背后有更大布局?这些答案可能又藏在供应链、研发和渠道背后复杂的博弈里。
算了一笔百公里成本,按官方数据和市场价,比亚迪新能源车电耗+电费大概3元/公里上下,福特燃油车百公里油耗7升左右,油费得40元上下(估算,样本有限),你说这样比起来,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新能源,能不多吗?
我也听修理工朋友说,有些进口车维修贵、配件慢,国产车维修点多,搞定方便多了。这方便得有多方便,车主体验还真的是两极化。你们平时关注售后吗?我有点嫌麻烦,买车是冲新鲜感,后面这些琐碎环节,总绕不开。
从研发角度来看,这场市场争夺像极了一场马拉松,选手不只拼速度,还拼耐力和补给。国产品牌的耐力越来越好,补给(供应链)也硬气一点,但要说技术成熟还得时间。毕竟,汽车行业不像吃煎饼果子,做快了容易塌,慢点打磨反而更可靠。
写着写着,有个细节跑偏了。我刚才翻看相册,发现自己去年在上海场地试驾比亚迪时拍了张仪表盘特写,那个界面设计比几年前进步不少,功能也更人性化了,开车时眼睛没那么费劲。就是这个小进步,让我感觉中国车企真在变。
我倒好奇,2026年这些数据会不会又有大翻转?又会是谁来搅局呢?你觉得呢?车市的风口会不会像风筝线一样,被突然一拉或者松开,就转个大弯?这市场里的那些微妙变化,真是一天都盯不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