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囊相助,换来的却是釜底抽薪”,这句古话用在山西的“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上,竟也如此贴切。刺激消费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可这锣鼓喧天之下,究竟藏着多少猫腻?
齐女士的遭遇,像一枚尖锐的针,刺破了这场“盛宴”的华丽外衣。去年估价30多万的爱车,今年骤降至27万,这岂止是市场波动,分明是预谋已久的“趁火打劫”。一句“新能源冲击”,就想将这巨大的价差一笔带过?这背后,是旧车回收、翻新、再销售的灰色产业链,是某些人借政策之名,中饱私囊的贪婪嘴脸。
4S店里彩旗飘飘,销售人员的热情,像极了《围城》里方鸿渐婚礼上的高谈阔论,热闹非凡,却掩盖不住内里的空虚和算计。政府补贴、厂家补贴,这看似诱人的蛋糕,最终还不是要老百姓自己买单?羊毛出在羊身上,这浅显的道理,谁都明白,可又有多少人,能抵挡住这“优惠”的诱惑?
难道老百姓的血汗钱,就活该被如此收割?那些指望补贴换新车的,最终却发现,自己掉进了一个更深的陷阱。这让人想起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政策的初衷,是为了扶持弱势群体,可现实的冰冷,却让这善意变了味。
家电下乡、汽车下乡……这些似曾相识的政策,最终都沦为了少数人牟利的工具。政策的执行,为何总是偏离轨道?监管的缺失,漏洞百出,最终买单的,还是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
与其用补贴制造虚假的繁荣,不如踏踏实实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价格;与其挖空心思刺激消费,不如想办法提高居民收入,增强消费信心。饮鸩止渴,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别再用“刺激消费”的幌子,粉饰这残酷的现实。老百姓不是傻子,谁真心实意,谁虚情假意,一眼就能看穿。一个健康的市场,需要的是公平、透明和可持续发展,而不是这饮鸩止渴式的“补贴狂欢”。“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千古名言,至今仍振聋发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