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长城坦克800在中保研25%偏置碰撞测试中疑似出现A柱变形的消息引发热议。这款定位为"顶级奢华全尺寸SUV"的硬派越野车,曾在发布会上宣称拥有"新一代全地形舒适系统架构"和"百万级安全守护",如今却在碰撞测试中暴露结构隐患,让消费者对硬派越野车的安全性产生质疑。
#图文打卡计划#▍碰撞测试成照妖镜,豪华外衣下的安全隐忧
据业内人士透露,坦克800在乘员侧25%偏置碰撞测试中,A柱与轮旋连接处出现明显弯折,乘员舱上部侵入量达到A级(良好)评价下限。这与网页中提到的中保研2020版新规实施背景相呼应——该测试正是针对车企"应试教育"式的安全设计,此前雪佛兰迈锐宝XL、丰田RAV4等车型都曾在此项目栽跟头。
值得注意的是,坦克800采用的非承载式车身本应具备更强抗扭性。但网页披露的技术细节显示,其前轮轮旋与加强梁的连接设计可能成为薄弱环节:"在25%偏置碰撞中,起到保护A柱不变形的作用的加强梁,若与轮旋衔接处刚度不足,反而会成为应力集中点"。这与牧马人在IIHS测试中因刚性过强导致能量传导失衡的情况如出一辙。
▍硬派越野的安全悖论:刚强还是智慧?
从行业数据看,硬派越野车的安全表现普遍堪忧。网页对比显示:牧马人E-NCAP仅获1星,哈弗H9在ANCAP测试中因小腿保护不足得4星,唯有上汽大通D90 Pro拿下双5星。这些案例揭示一个残酷现实——
非承载式车身≠绝对安全
,过度追求结构刚性可能适得其反。
坦克800的困境恰恰在于设计理念的矛盾。网页强调其搭载3.0T V6发动机+9AT变速箱的顶级动力组合,但动力总成重量达287kg,在碰撞时形成的巨大惯性需要更复杂的能量传导设计。而网页列出的412项事故车配件清单中,前保险杠支架、减震塔顶等关键结构件均未采用军工级钢材,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在剧烈碰撞中难以维持乘员舱完整。
▍用户口碑两极分化:越野发烧友vs家庭用户
在各大论坛,关于坦克800的争论持续发酵。越野老炮"沙漠之鹰"表示:"买这车就是冲着三把锁和坦克掉头功能,谁在乎碰撞测试?"而家庭用户"奶爸选车"则吐槽:"宣传时说A柱用上军用硼钢,实际拆车发现只有B柱是1500MPa热成型钢"。这种认知差异,折射出硬派越野市场从专业玩家向大众消费转型中的阵痛。
更值得关注的是维修经济性问题。网页显示,单个大灯总成报价需根据VIN码定制,前保险杠修复标准明确规定"开裂40CM内可修复"。但事故车维修商"老赵说车"透露:"坦克800的LED矩阵大灯集成23个模块,轻微碰撞就可能触发万元级维修费,这对采用新保费计算规则的保险公司来说是个噩梦"。
▍行业启示:越野车的安全进化论
面对质疑,长城汽车需要思考如何在越野性能与安全设计间找到平衡点。网页提到坦克500已采用"前舱液压管梁+限位臂"设计,这种借鉴福特游骑侠的碰撞能量引导技术值得借鉴。而网页披露的坦克700 Hi4-T搭载的"穹顶式笼式车身",或许能成为下一代产品的解决方案。
从行业趋势看,硬派越野的智能化安全配置已成突破口。理想L9在C-IASI测试中斩获3G1M,其秘密在于将毫米波雷达与车身结构数据联动,在碰撞前200ms自动调整悬架硬度。这种"主动安全+被动安全"的融合创新,正是坦克800这类传统燃油越野车所欠缺的。
▍写在最后:安全没有妥协余地
当车企把"百万级豪华"作为营销噱头时,更应该明白:安全才是真正的奢侈品。对于消费者,我们建议:
1. 理性看待碰撞测试成绩,重点关注车辆结构评分和维修经济性指数
2. 选购硬派越野车时,要求经销商出示具体部位的材料强度检测报告
3. 关注中保研即将发布的《2025年度第二批测评车型结果》,获取更权威数据
这场由A柱变形引发的信任危机,终究会随着技术迭代成为历史注脚。但留给行业的思考不应停止:当硬派越野从小众玩具变成家庭座驾,车企是继续沉迷"钢筋铁骨"的原始崇拜,还是拥抱"刚柔并济"的智慧安全?答案,藏在每个消费者的选择里。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 你会因为碰撞测试成绩放弃心仪的硬派越野车吗?
➤ 如何看待车企在安全配置上的"应试设计"?
➤ 下一期想了解哪款车型的安全性能解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