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起火隐患大,车企如何管控?中国实时上报事故,美国竟想放松监管

你家的燃油车比邻居新买的新能源车更容易起火。 这不是危言耸听,数据实打实摆在那儿:2023年,新能源汽车的起火率是万分之0.,燃油车却高达万分之1.5左右。

中国新能源汽车每行驶4.47亿公里才发生一次燃烧事故,这个数据甚至优于特斯拉。 但为什么每次电动车起火总能引爆热搜?

秘密藏在火焰背后,电池一旦烧起来,比汽油难扑灭得多,甚至消消防队浇水灭火时,水反而成了导体,可能引发更危险的复燃。

新能源车起火隐患大,车企如何管控?中国实时上报事故,美国竟想放松监管-有驾

电池热失控,是新能源汽车安全的“命门”。 它就像电池内部的连锁反应,一旦某个电芯温度失控,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蔓延。

过去几年,超过50%的新能源汽车自燃发生在充电或静置状态,碰撞导致的火灾仅占10%左右。 这意味着,很多车是在看似最安全的状态下突然“发难”。

但技术正在翻越这座大山。 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报告指出,当前电池技术已能实现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 汽车火灾安全研究联合实验室副主任鲍欢欢解释,动力电池包由上百个电池单体组成。

现在的新技术可以像给每个电芯装上独立防火墙,一旦某个单体破损,通过物理隔绝或泄压装置,能把危险锁死在单个电芯内,最多冒烟,不会爆燃。 这五分钟是黄金逃生时间,从热失控到起火,如果间隔超过五分钟,车内最高温度能从437℃降至85℃,逃生成功率将大幅提升。

新能源车起火隐患大,车企如何管控?中国实时上报事故,美国竟想放松监管-有驾

国家标准的升级,直接给电池安全划下了“起火即不合格”的红线。 2021年实施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在2024年迎来升级版征求意见稿,新标准直接锁定热失控管理,要求电池包在针刺、加热等极端测试后,一旦起火爆炸就直接判定不合格。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董扬直言,这种严苛标准“在全球新能源汽车管理中都是最高的”。

监管的触角已延伸到汽车全生命周期。 我国建立了国家、地方、车企三级监管平台,超过11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实时数据被联网监测。

2024年,工信部再度发文要求车企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市场监管总局则将动力电池质量纳入专项整治重点,今年已查处电池质量违法案件320余起。 从电池生产到报废回收,一套全产业链安全保障体系正在形成。

新能源车起火隐患大,车企如何管控?中国实时上报事故,美国竟想放松监管-有驾

车门设计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也成了安全新焦点。 今年成都一起电动车碰撞起火事故中,路人拼命踢打车门却无法救出驾驶员。 隐藏式电子门把手在碰撞断电后可能无法开启,成为逃生通道的“隐形杀手”。

欧盟监管机构已对特斯拉等车型的电子门把手发出警告,Euro NCAP宣布2026年实施新规,要求碰撞断电后车门必须能从内外轻松打开。 中国也发布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标征求意见稿。

全球市场也在用政策杠杆推动安全升级。 美国环保署(EPA)2025年出台被称作“史上最严”的排放标准,间接推动电动车占比提升;加州更立法要求2035年全面禁售燃油车。 日本则推行“xEV战略”,官民一体研发固态电池等下一代技术。

新能源车起火隐患大,车企如何管控?中国实时上报事故,美国竟想放松监管-有驾

市场的选择同样反映出安全进步。 2024年7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首次超过燃油车,渗透率达到51.1%。 随着技术迭代和监管收紧,新能源汽车起火率从2021年的万分之1.85降至2023年的万分之0.,三年内几乎折半。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