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今年西安的秋天,不仅天高云淡,还藏着一波“科技暖流”,专门冲着老年人去的。你敢信?在西安国际会展中心,第三届西安国际养老产业博览会摊儿铺开,动静大得连老年人自己都觉得有盼头。科技展区里,银发观众人头攒动,70岁的退伍军人蔡先生玩着AI健康自助终端,笑得跟娃儿似的。放眼整个西安,截至2024年底,常住人口大约1300多万,其中有老年人250多万——也就是说,五个人里就有一个是奔着“智慧养老”去的。那么问题来了,智能机器人、外骨骼乃至脑机接口轮椅,真的能解决养老这个大难题吗?还是说只是给展会挤人气、做做样子?咱今天就挖一挖这“银发经济”,到底是噱头还是真功夫!
在养老这事儿上,老百姓可是见过太多“忽悠”,从保健品到养生讲座,套路层出不穷。这回又搞科技养老,有人拍手欢迎,也有人撇嘴嘀咕“又是新瓶装老醋,吹得天花乱坠,实际能用几个?”想让老人过得体面,靠的不只是小玩意儿,更多得看服务落地、政策给力。会展现场这阵子怎么说都像一场“硬核秀”,从机器人到适老餐饮、旅居康养、养老金融,啥都整齐划一。蔡先生嚷嚷着“生活有盼头”,不少同龄人也凑过去体验,似乎连皱纹都淡了两条。这科技“养老圈”,是能真落到每个社区、每个院子里吗?还是大家到展会拍个照片,朋友圈发一波,实际还是隔靴搔痒?
拆解这一届养老产业博览会,套路可不是以前那些小打小闹。3.2万平米,500多家企业,12大领域、23类品类,这规模让人一看就“哇塞”。西安市政府有板有眼,十年把养老当民生实事搞,每年列重点。副市长王征也下场吆喝“构建‘15分钟养老圈’,让服务触手可及。”现在全市建了2533家养老机构,社区有站点、镇街有中心、区县有医院,搞得挺气派。8158户困难老人家里适老化改造,1000户安装应急呼叫设备,上门探访服务21.75万次——翻翻手机通讯录都没这么勤快。
这些都不是空头支票。西安的《2024年老年人口、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统计》出炉,各项福利数据扎实95万多高龄老人额外补贴,45项康复纳入医保,16种高发病种按床日付费,医保服务老年群体一年1800多万人次。就连残疾老人也能配到1万多件康复辅具,医疗机构变成“老年友善”,总数达483家。要说以前老头老太太出门最怕摔跤、最怕住院,别说科技,连门都不敢迈。现在智能防跌倒设备、AI护理床、随叫随到的应急呼叫,老王头直呼不怕拖累家人。“看得懂、选得准、用得放心”,这三句话里的变化,只有当事人才知道——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真切切管用了。
说得热闹,做起来未必完美。你看看那些铺天盖地的新产品,现场体验是美滋滋,回到家就犯难。老人习惯用手机都绊脚,碰上什么脑机接口轮椅,岂不是抓瞎?有些社区虽说有站点、中心,结果成了收快递的、打麻将的、干啥都不是养老的;服务上门次数不少,可有些老人反映“来了就是聊几句天,检查没检查都一个样。”智能设备全国推广没几家敢说都试过,农村和偏远地区更别说,网络都不稳定。
反过来一些反对的声音开始冒头。有人质疑政府是不是为了拼“政绩”,大会办得热热闹闹,数据漂亮,实际服务还是停留在展会这片“黄金地段”。有的子女说“我爸妈搞不懂这些智能设备,最后还是得靠人照护。”甚至有企业混入银发经济产业目录,只是蹭点热度,产品价格比市面上贵出一大截,实际性价比也就那么回事儿。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15分钟养老圈”美名远扬,细琢磨,有的老人楼下就能见到,更多的老人还在网上看介绍,现实和展会隔着一条“网线”。适老餐饮、金融产品听着新鲜,可不少老人更关心的,还是医保、护理和子女陪伴——科技到底能解决多少心理和情感层面的问题?这一点,暂时没人给出答案。
但谁也不能否认科技改变生活的速度。这届西安博览会首次搞出“七大领域、二十三类品类”的银发经济框架,优质企业、优质产品纷纷亮相。老人看得懂、选得准,这不是虚的。看看AI健康终端、外骨骼机器人、防跌倒设备,大批老年人自己上手体验,交流体验心得,甚至把“养老创新圈”带到朋友圈。银发经济刚刚发力,就把适老餐饮做到每家门口,连智能穿戴都成了社区标配。用东北话说“这阵儿,西安的小日子过得有点意思。”
更关键的是,过去一年西安医保报销覆盖率、老年人家庭改造、康复项目可比五年前翻了好几个跟头。以前说“没有人照顾”是老人的最大痛点,如今逐步有了“科技+人文”的双保险。企业也清楚银发经济不只是扎堆组团,更得各显神通旅居康养已经把秦岭当“后花园”,养老金融帮老人理财,适老餐饮花样百出,服务场景全面铺开。
这一切说是“夕阳产业”,其实“夕阳无限好”。曾经以为手机微信就够用的老人,今天敢坐脑机接口轮椅,还能看懂养老金融产品说明书。社会舆论也紧跟风口,“年纪大了不惧黄昏,只怕服务不到位”,这句话现在已经成了老年人朋友圈自嘲的新名言。
一阵“高潮”过去,事情并不全是向着美好发展的。表面上西安养老系统“摸爬滚打”一步步稳了地盘,但细究下来,新的问题又蹦出来。首先是城乡差距,中心城区设备智能化,乡村里还是靠老旧设施。收费标准、产品定价,有的看起来亲民,实际掏钱比年轻人买手机还肉疼。服务落实方面,人员培训跟不上科技进步,老人家“玩儿不明白”,偶尔还吃过“科技的亏”。
一些老人试用智能设备,发现数据不准、操作繁琐,甚至担心“个人信息泄露”,对新技术既感兴趣又害怕。年轻人觉得应该多用新东西,老人们却说“啥都说好,关键得用得巧,用得自在。”社区站点数量不少,但人员流动,服务质量参差,像“快递站”“棋牌室”,养老属性说到底还是虚的。
企业和政府还面临利益博弈。产品入选产业目录要“过关”,有的企业闹“羊群效应”,良莠不齐、价格虚高。政策再给力,到了基层,有的干部懒政怠政,有的资源分配不均,老人只能“等政策、看热闹”,远不如邻居来串门子实在。
分歧日益加深有人觉得科技养老是大势所趋,能给老人带来新生活,也有人忧虑技术再厉害,不如家里有人陪着聊天。数字革命带来的“幸福感”,能否跨越数字鸿沟、情感障碍?这个问题,怕是比算法调不准还难整。
讲真,银发经济在西安鼓了这么大一个劲儿,比春运抢票还热闹。大家都说好了,但咱得问一句科技到底能不能治好“养老焦虑”?展会里看见的“智慧养老”,回到家还是子女买的菜、熬的粥最暖心。那些预算充足、数据好看的养老“圈”,可别最后变成了ppt上的标本。真要让老人用得舒服,得多点实用少点炫技,多点陪伴少点噱头。西安这盘棋下得漂亮,关键还得看每个棋子的实际落子。咱不图大场面,只求老人的幸福指数真能涨起来,别光是媒体报道里通稿里的数据泡泡,一戳就瘪。
今年的养老展堪称“大型许愿池”,可咱也得扪心自问高科技撑得起银发经济的天吗?农村和老城区那些不爱碰智能设备的老人,能等到“15分钟养老圈”真正落地吗?“科技养老”是养老问题的万灵药,还是一场新式“智商税”?你怎么留言来嘚吧嘚,咱一起掰扯掰扯——到底是银发经济真的开花结果,还是大家在数据面前都假装年轻心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