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一季度营收扶摇直上,攀至725亿,净利更是旱地拔葱,暴增264%,这数据,着实让人咂舌!
可话又说回来,眼下“价格绞肉机”嗡嗡作响,友商们焦头烂额,吉利何以能一路高歌猛进,逆势翻红?
难不成真就印证了那句老话,能匠造车,胜过一味挥刀?
摆在台面上的是,吉利家的物件儿够硬。
瞅瞅,新能源车快占了半壁江山,银河品牌成了“扛把子”。
这去年才单飞的银河,一个季度就卖出26万台,同比涨幅惊人,高达214%。
这“广撒网,多敛鱼”的策略,果然灵验。
A级电混SUV星舰7,初来乍到,不到俩月就交付破3万;A0级纯电小生星愿,更是连庄三周,雄踞细分市场鳌头。
就连新晋的豪华电混轿车银河星耀8,订单也是如井喷般涌来。
这“爆款体质”,吉利算是实锤了。
然鹅,单凭几款产品就能一锤定音?
断然不能。
好比掼蛋,你抓了一手好牌,也得懂得配合。
吉利深谙此道,今年祭出一记妙手——把极氪私有化,纳入麾下,研发、供应链一气贯通。
早先,极氪和领克各执一词,力量分散,如今好了,技术精英统一调配,成本立竿见影,直降10%-20%。
这套“连环拳”下来,效果拔群。
极氪一季度毛利率冲破18.8%,成功止损,扭亏为盈;领克新能源车型占比过半,海外销量也跟着水涨船高,翻了一番。
说起出海这事,这曾是吉利的“软肋”。
往常总觉得吉利“慢半拍”,但现在也学会了“量体裁衣”。
中东偏爱高底盘SUV,那就投其所好,量身定制;东南亚习惯右舵车,那就顺势而为,贴心打造。
一季度出口近9万台,这进步可不是一星半点。
不过,倘若我们从“销量”和“利润”的迷雾中抽身,会瞧见一些更耐人寻味的东西。
吉利此番“爆卖”,不仅仅是产品和策略的告捷,更是整个华夏汽车产业升级的缩影。
曾经,我们总觉着国产车贴着“廉价”、“低端”的标签,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本土品牌开始在技术、设计、品控上铆足劲儿,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超越了合资列强。
与坊间认知相悖的是,吉利的凯歌高奏,并非无根之木。
它背后是日臻成熟的中国汽车产业链,是工程师红利的持续释放,更是华夏子民对自家品牌的信心加持。
当然,吉利也并非可以高枕无忧,鸣金收兵。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厮杀只会愈演愈烈,技术迭代的速度只会快马加鞭。
如何在固守优势的同时,不断求新求变,持续满足消费者那颗求新求变的心,是吉利需要时时反刍的命题。
还有一点,值得我们细细掂量。
吉利这回的“合纵连横”,虽然提升了效率,压低了成本,但也可能埋下一些隐患。
例如,如何拿捏不同品牌之间的定位和差异化?
如何避免兄弟阋墙,窝里斗?
这些都是吉利需要谨慎拆解的难题。
总而言之,吉利这番“卖爆”,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它昭示着我们,在“价格战”的泥潭之外,还有一条康庄大道可走,那就是靠着过硬的产品力、完善的体系力和贴心的服务力,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而这条路,或许才是中国汽车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