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李东的名字还刻在4S店总经理的铭牌上;两年后,他靠卖车一年干出7.5亿元销售额,今年目标直接翻倍冲15亿。这不是神话,而是踩准“二手车出口”风口的真实逆袭。他不做新车4S店了,转头把“丰田”“比亚迪”“理想”一车车发往中亚、俄罗斯,让“中国车”成了海外工地上的主力皮卡、街边巷尾的新能源新宠。今天我不聊车,聊人——但这个人,改变了我对“一辆车能走多远”的认知。
从被优化到反向“收割”市场:他卖的不只是车
李东的故事,是中年危机教科书式的反转。4S店被“优化”,他却从集团30%的外贸销量里嗅到了机会。“原来我们卖的车,一半都去了国外?” 这个数据让他猛然惊醒:国内卷得头破血流,海外却是一片蓝海。
他不懂英文,不懂外贸流程,甚至连阿里巴巴国际站怎么操作都一头雾水。但他懂车——懂一辆“丰田陆巡”为什么能在中亚工地扛风沙十年不坏;懂“比亚迪海豚”凭什么能在油价比水便宜的中东悄悄走红;更懂“理想L8”这类增程式SUV,如何精准切中海外家庭用户“既要续航又要舒适”的痛点。
我问他:“你卖这么多车,最打动客户的到底是啥?”
他笑:“不是配置表,是可靠性。”
“在乌兹别克斯坦,客户不看马力,只问一句:‘这车能在45度高温里连续跑三天吗?’”
这话让我想起试驾过的一台出口版“丰田普拉多”——没有大屏、没有座椅按摩,但底盘高得能跨过半米高的土堆,发动机一启动,那种低沉的轰鸣就像一头苏醒的野兽,告诉你:这车生来就是为荒野而战的。
一辆车的“出海密码”:细节里的生存哲学
很多人以为出口车就是“国内版换个标”,错。李东团队每款车都要做“出海适配”。比如销往哈萨克斯坦的“长安CS75 PLUS”,他们主动加装了双层隔音玻璃+柴油预热系统——因为当地冬季零下30度,冷启动是硬伤。而发往格鲁吉亚的“比亚迪元Pro”,则把电池包做了IP68+级密封强化,防高湿度盐雾腐蚀。
“你想想,从连云港到巴库,海运+陆运要20天,车在集装箱里泡着,盐、潮、震,全得扛住。”李东说,“我们不是贸易商,是‘产品定义者’。”
这让我想起一个细节:他们出口的每一台车,都会在手套箱里放一张多语种手绘保养指南,用漫画形式教客户“什么时候该换空滤”“胎压多少最合适”。这不是成本,是信任的种子。
老客户返单70台:信任,才是最硬的“配置”
李东的第一笔大单,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机械商萨比尔。人家根本不是车贩子,纯粹是亲戚要车,顺手代购5台雪佛兰。但李东二话不说,包机票请人来郑州看车、试驾、吃饭。线下见面那一刻,信任建立了。
后来萨比尔像买菜一样,70台车接连下单。为什么?因为他发现:“在中国买车,比在本地4S店还靠谱。”
“本地经销商扯皮,李东这边,一个微信,24小时回复;车到港有问题,立刻补发。”
这不就是我们一直呼吁的“以用户为中心”?只不过,李东把这套逻辑搬到了海外。
我问他:“现在70%订单来自老客户复购,秘诀是什么?”
他说:“别把客户当甲方,当自己人。”
他每年带队飞七八个国家,挨个拜访客户,甚至帮客户儿子联系郑州大学留学。这种关系,早超越了买卖。
新能源出海:不是低价倾销,是生态输出
很多人说中国车靠“低价”横扫海外,李东摇头:“低价换不来复购,只有价值才能。”
他举了个例子:他们在阿塞拜疆的合作伙伴法鲁克,第一台车是凯美瑞,结果运输途中翻车。李东的做法是——立刻调新车发走,原车损失自己扛,还飞过去当面道歉。这种担当,让法鲁克从手机商转型成汽车经销商,月均采购20台,今年目标300台。
更关键的是,李东在搭建海外售后服务网。他跟当地闲置的4S店合作:你有场地和技术,我提供原厂配件和培训,共同服务中国出口车。
“现在不是卖完就走,而是‘卖车+维保+培训’三位一体。”他说,“否则客户三年后坏了没人修,中国品牌就砸了。”
这让我想到“三电技术”——电池、电机、电控。国内车企拼堆料,但出海必须考虑全生命周期成本。李东选车就很务实:不追最新款,专挑市场验证过的爆款,比如“比亚迪宋PLUS DM-i”“理想L7”,因为“海外客户不为概念买单,只为可靠掏钱”。
从“新转二”到纯二手车:他看懂了下一个十年
李东的生意正在转型。2023年,他主要做“新转二”——新车上牌后当二手车出口。但从2024年起,他主动压降新车比例,转向纯正二手车出口。
为什么?
“新车同质化太严重,‘理想’谁都卖,拼到最后就是价格战。”
而二手车,价格更低、需求更广,尤其在发展中国家,“1万美元能买台车龄5年的豪华SUV,谁不心动?”
截至2024年底,他公司二手车销量占比已达28%,2025年目标30%-40%。
“别小看二手车,它才是下沉市场的金矿。”
他甚至开始做“车源分级”:
A级:车龄3年内,无事故,主打中亚中产;
B级:车龄5年,性价比之王,主攻非洲、南美;
C级:拆解件出口,螺丝都能卖钱。
这背后,是对全球市场分层的深刻理解。
竞品对比:他凭什么跑赢“千军万马”?
现在做汽车出口的,早已是“千军马过独木桥”。李东的对手是谁?
一类是传统外贸公司,懂流程但不懂车;
另一类是跨境电商新兵,懂平台但不懂供应链。
而李东的优势是:4S店出身,懂车、懂客户、懂服务。
他不做“搬运工”,而是做“本地化运营者”。
比如,他知道“丰田汉兰达”在吉尔吉斯斯坦比“大众途观”好卖,因为当地人信“开不坏的丰田”;他也知道“五菱宏光MINI EV”在格鲁吉亚火不起来,因为当地人嫌它“太小,不安全”。
相比之下,很多同行还在靠“低价+广撒网”出货,结果客户一投诉,售后跟不上,口碑崩盘。
李东的选择是:宁愿慢一点,也要稳一点。
他不追求“月销万车”,而是追求“客户三年后还想找我买”。
未来已来:中国车出海,靠的不是运气
李东的年销售额从0到7.5亿,只用了一年。今年目标15亿,听起来疯狂,但有逻辑支撑:
政策东风:国家大力扶持二手车出口;
市场空白:日韩欧美品牌撤离俄罗斯、中亚,留下巨大缺口;
模式创新:从“卖车”到“卖服务+建生态”。
但他也清醒:“行业迟早会洗牌,拼到最后,还是产品力和服务力。”
我问他:“如果让你给想入行的人一句建议,是什么?”
他说:“别光看平台流量,要走到客户身边去。”
“线上能获客,但大单和长情,靠的是线下那一杯茶、一顿饭、一次握手。”
写在最后:车轮滚滚,驶向何方?
李东的故事,不只是一个中年男人的逆袭,更是中国制造业出海的缩影。
我们总在讨论“技术卡脖子”,却忘了信任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
一辆车,能翻山越岭,也能跨越文化隔阂。
它载的不仅是乘客,更是中国制造的尊严。
所以我想问各位车友:
当你买一辆车,你到底在买什么?
是参数表上的0-100加速?
还是那个下雨天帮你紧急救援的售后电话?
又或是,十年后依然可靠的那份安心?
李东用7.5亿销售额告诉我们:车的价值,不在出厂那一刻,而在使用周期的每一天。
如果你也在考虑买车,别光看广告,多问问老车主;
如果你关心行业,别只盯着销量榜,看看那些默默搭建服务网的企业。
毕竟,真正走得远的,从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最让人放心的。
问答环节
老铁们,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你觉得中国车出海,最大的优势是啥?是价格?技术?还是性价比?
或者,你有海外用车经历吗?当地对中国车认可度高吗?
我会一一回复,也可能会选几个故事,下次专门写一期“海外车主说”。
顺便透露个花絮:上个月我去郑州拜访李东,他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世界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插满了小红旗——每一个,都代表一个合作客户。他说:“等插满1000个,我就退休。”
目前,已经插了800多个。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