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7日,一则拍卖公告悄悄挂上司法平台——广汽菲克长沙工厂启动第六轮拍卖,起拍价约8亿元(土地建筑物约6亿元+生产设备约2亿元),比首次拍卖的19.15亿元缩水约58%。这次拍卖公告里白纸黑字写着"可拆分竞拍",厂房设备能像拆盲盒似的单卖。
可眼尖的网友发现,评论区炸锅的问题根本不是"工厂能卖多少钱",而是:"我这辆JEEP自由侠才开5年,以后保养维修找谁去?"
"全国77万车主的售后难道要凉凉?"
从2022年10月申请破产,2022年11月进入破产程序,到2025年7月8日正式宣告破产,再到如今第六次拍卖,这家曾经和Jeep、克莱斯勒绑定的合资车企,硬是把"破产连续剧"演成了"行业魔幻剧"。但比起工厂卖不卖得出去,更让人揪心的,是那77万车主的售后保障——毕竟车不是快消品,开个十年八年很正常,没了原厂配件和售后,车子变"废铁"可不是开玩笑。
第六次拍卖"拆着卖"就能救命?
为啥车企破产总拖到"骨头都不剩"?
2025年9月27日这个时间节点,对广汽菲克来说算是个转折。管理人发布的公告里明确表态,长沙工厂要开启第六次拍卖,而且这次玩法变了——不再打包整体卖,而是拆成两个资产包分别处置。土地和建筑物一包,起拍价拟定6亿元左右;生产设备另一包,起拍价拟定2亿元左右。加起来约8亿元,这个数字比首次拍卖的19.15亿元腰斩还多,缩水幅度达到58%。
要知道,从2024年7月20日首次拍卖开始,这家工厂已经经历了五次流拍,每次都因为无人报名而草草收场。第二次降到15.32亿元,第三次砍到12.25亿元,第四次、第五次继续往下掉,直到第五次的9.92亿元依然没人接盘。
这场拍卖马拉松背后,藏着一笔让人心惊的账。咱们把时间倒回2022年,那时候广汽菲克的销量已经彻底崩盘。2021年全年销量约2万辆,而2022年2月开始基本停产,上半年销量仅剩可怜的1861辆。要知道,2017年可是广汽菲克的高光时刻,那年销量突破了22万辆,是国内增速最快的合资车企之一。
短短五年时间,从巅峰跌到谷底,这速度比过山车还刺激。营收更是暴跌90%,工厂设备闲置,生产线上落满灰尘,连买螺丝钉的钱都成了问题。
股东之间的"甩锅大战"更要命。外方股东Stellantis(原菲亚特克莱斯勒)和中方广汽集团,两家本该携手共进的合作伙伴,却在破产边缘互相指责。外方说中方没有市场运营能力,产品推广不给力;中方吐槽外方不愿意投入新技术,电动化转型迟迟不推进。双方在持股比例、话语权分配上矛盾重重,2022年初Stellantis提出要把持股从50%提到75%,被广汽集团拒绝。
内耗加速了企业的死亡,最后留下个债权总额约81.23亿元的烂摊子。其中经法院裁定确认的无异议债权约40.44亿元,剩下的部分因为涉及留置物等复杂情况还在处理中。
那为什么非要拖到第六次拍卖,还把工厂拆零了卖?
这里面的门道比你想的复杂得多。破产清算不是菜市场砍价那么简单,每一步都得所有债权人点头同意。外方想的是尽快抽身止损,把能拿走的资产和技术带走,剩下的事情甩给中方处理。中方则想保住生产线和部分资产,毕竟这关系到本地就业和产业链稳定。双方各怀心思,谈判一拖再拖,工厂设备在时间的流逝中不断贬值。
原本价值19.15亿元的资产,放了两年多,折旧、市场行情变化、维护成本增加,真实价值已经大打折扣。到了第六次拍卖,管理人估计是真急了,干脆把整体拆成两个包,降低买家的进入门槛,寄希望于能吸引更多竞拍者。
"拆零甩卖"的做法,本质上是一场没有赢家的博弈。债权人想尽快拿回一部分钱,管理人想完成清算任务,地方想盘活闲置土地,但最后苦的是那些在产业链上的小供应商和77万车主。供应商的欠款大概率打了水漂,车主的售后保障成了空中楼阁。
工厂拆得越碎,资产价值流失越严重,这就是破产清算的残酷现实。
"77万车主售后"谁兜底?
拆卖工厂和修车零件有啥关系?
说起汽车售后,很多人可能觉得不就是换个机油、修个刹车片嘛,随便找个修理厂都能搞定。但现实远比想象中复杂。现代汽车尤其是合资品牌车型,核心部件的供应链高度依赖原厂体系。发动机总成、变速箱控制模块、车载电脑这些关键零部件,90%以上都必须使用原厂配件,因为这些部件涉及到车辆的ECU编程、防盗系统匹配、安全气囊校准等一系列技术壁垒。
随便找个副厂件装上去,轻则影响车辆性能,重则引发安全事故。
而原厂配件的生产,完全依赖车企的生产线、专用模具和技术文档。拿广汽菲克的Jeep车型来说,一个简单的前保险杠,都需要专门的冲压模具和喷涂工艺。变速箱控制单元更是涉及几十个供应商的协同配合,每一个参数都是反复调校的结果。这些技术资料和工艺文件,都存放在车企的数据库里,外人根本无法获取。
一旦工厂关闭、生产线停摆,配件供应链就会出现断裂。
2023年下半年开始,就陆续有广汽菲克车主在网上发帖求助。湖南有位大指挥官的车主,车子开了不到四年,变速箱出现故障需要更换控制模块。结果跑了几家4S店,得到的答复都是"原厂件已经停产,现在订货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到"。
等了半年多,车主最后只能选择二手拆车件凑合用。到了2024年,情况更加恶化。全国范围内的Jeep 4S店大量关门,剩下的店也只能维持基础保养服务。
换个轮胎、做个常规保养还行,但涉及到发动机、变速箱这些核心部件的维修,基本都无能为力。店里的技师直截了当地告诉车主:"没配件,修不了。"
那这次工厂拆零拍卖,会对配件供应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是雪上加霜。拍卖公告里明确写着"可拆分竞拍",意味着生产线可能被不同的买家分别买走。有的买家可能看中冲压设备,有的可能要焊接机器人,还有的可能只要土地和厂房。拆分式的处置方式,会导致完整的生产工艺链被彻底打散。
就算有企业想继续生产配件,没有完整的技术文档、专用模具和调校参数,根本不可能复刻出符合标准的零部件。
那些依赖进口的特殊零件更让人担忧。比如Jeep大切诺基的空气悬挂控制阀、自由光的四驱控制单元,这些都是从美国进口的专利技术产品。外方Stellantis在宣布终止合资企业后,已经明确表态不再提供技术支持和零部件供应。
这意味着,这些关键零件一旦损坏,就真的成了"绝版货"。有钱都买不到,只能在二手市场碰运气,或者报废整车。
工厂拆得越碎,配件供应链断得越彻底,77万车主手里的车就越快贬值成"街头废铁"。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二手车市场上,广汽菲克的车型价格已经跌到了白菜价。一辆2019年的指南者,当年落地价25万,现在转手可能只值七八万。
不是车况不好,而是买家心里清楚,这车以后的维修保养就是个无底洞。保值率暴跌的背后,是整个售后保障体系的崩塌。
破产车企售后"摆烂",到底是漏洞还是行业通病?
有人可能会质疑:车企都破产了,凭什么还要管售后?
有限责任公司,破产就两清,不是这样吗?
实际情况远没有这么简单。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4条明确,经营者提供的商品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应当承担修理、更换、退货等责任。《汽车三包》更进一步要求,生产者应当保证汽车产品停产后至少5年内继续提供配件和维修技术支持。从条文上看,车企即使破产,也不能一走了之,必须为已售车辆的售后负责。
但现实往往比条文骨感得多。广汽菲克破产后,股东双方开始了新一轮的责任推诿。广汽集团的说法是,我们只持股50%,不是控股股东,主要责任应该由外方承担。Stellantis则甩出一份声明:"我们已经终止了与广汽菲克的合作关系,不再承担任何售后义务。"
双方都有理有据,但结果就是77万车主成了夹心饼干,谁都不管。
情况并非广汽菲克独有。近年来,东风雷诺、长安铃木、北京现代部分工厂相继关闭或转手,都出现了类似的售后真空问题。
为什么汽车行业会出现"破产就摆烂"的现象?
核心原因在于汽车配件的高度定制化。不像手机那样,厂商倒闭了还能去第三方维修店拆机找配件。汽车的一个ECU控制单元,可能涉及博世、大陆、德尔福等几十个供应商的专利技术。没有原厂授权,第三方根本无法仿制。就算能仿制,成本也高得吓人,市场需求又不足以支撑量产,最后形成恶性循环。
问题在于破产清算的优先级排序。按照破产法,职工工资、社保欠款要优先清偿,然后是有担保的债权(通常是银行贷款),接着是普通债权(供应商欠款),最后才轮到股东权益。
售后服务保障基金?
压根就不在法定优先级序列里。即使某些车企设立了售后服务基金,在破产清算时也往往被优先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和供应商欠款。等轮到考虑车主的售后保障时,账户里早就空空如也。
广汽菲克的案例就很典型。截至2025年9月的公告显示,进入破产程序以来的售后服务一直由Stellantis的关联公司斯泰兰蒂斯(上海)汽车有限公司垫资承担,累计投入费用约2.7亿元。
但这个承诺能持续多久?
没人能打包票。一旦外方股东觉得继续垫资不划算,随时可能撤退。到那时,77万车主真的就只能自求多福了。管理人虽然将部分剩余配件(清算价值约1587万元)移交给了售后服务机构,但这点配件能撑多久?
恐怕连两年都不够用。
说到底,这不是没有,而是责任主体在装糊涂。股东想着尽快甩锅止损,债权人盯着能拿回多少钱,部门忙着处理就业和税收问题,唯独消费者的权益成了最不重要的"边角料"。现行虽然有保护消费者的条款,但在破产清算的实际操作中,这些条款往往沦为一纸空文。
缺乏强制执行力,缺乏专项保障基金,缺乏第三方托管机制,这些制度层面的缺失,才是问题的根源。
网友炸锅提问:我的JEEP还能开10年,现在该咋办?
广汽菲克破产的消息传出后,各大车主论坛和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我的车才开了三五年,接下来怎么办?
保养去哪里?
配件从哪买?
车子还能不能正常使用十年?
这些看似简单的疑问,背后都是车主们实实在在的焦虑。咱们挑几个典型问题,试着给出一些实用的建议。
保养和维修的问题摆在第一位。目前来看,虽然大量4S店已经关闭,但还有少数授权店在勉强维持。车主可以通过广汽菲克官方公众号或者Stellantis中国官网查询最近的授权服务网点。能换基础配件的,比如机油、刹车片、空气滤芯这些通用件,尽量先换上。
这些常规保养件在第三方市场也能找到质量合格的替代品,价格还更便宜。但涉及到发动机、变速箱、电子控制系统这些核心部件,就必须慎重。如果授权店真的关门大吉,可以考虑平行进口渠道的副厂件,但一定要认准有品牌、有质保的正规供应商,千万别贪便宜买三无产品,否则装上去可能引发更大的故障。
车主自救的可能性也存在。现在确实有一些车主社群在自发组织,众筹找小工厂复刻一些简单配件。比如前后保险杠、车门饰板、雨刮器这些结构相对简单的塑料件,通过逆向工程还是能仿制出来的。部分常用的易损件,比如刹车盘、减震器,只要找到原厂的型号参数,在市场上也能找到兼容的替代品。
但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复杂的核心部件,比如变速箱电脑、发动机控制单元、防盗系统模块,这些涉及软件编程和加密技术的东西,小作坊根本搞不定。就算勉强仿制出硬件,没有原厂的软件授权和刷写工具,装上去也是一块废铁。
而且自制配件没有质量认证,出了安全事故保险公司可能拒赔,得不偿失。
再说说股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问题。理论上,广汽集团和Stellantis作为股东,应该承担起售后保障的责任。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双方都在往外推。Stellantis虽然通过关联公司垫付了一部分售后费用,但这更像是出于品牌形象的考虑,而非义务。
一旦外方决定彻底退出中国市场,这个承诺随时可能终止。地方层面,湖南长沙作为工厂所在地,曾经尝试协调本地企业接手配件生产和售后服务,但效果非常有限。企业考虑的是投入产出比,77万辆车的保有量看似不少,但分散在全国各地,单车配件需求量小,利润空间薄,没有几家企业愿意接这个烫手山芋。
从长远来看,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制度层面的创新。比如强制要求车企设立售后服务保障基金,在产品销售阶段就按比例提取资金存入第三方托管账户,专款专用于售后保障。一旦企业破产,这笔资金不进入清算程序,优先用于兑现对消费者的售后承诺。
再比如建立行业互助机制,同类型车企之间共享技术资料和配件供应渠道,避免某一品牌退出市场后车主完全陷入困境。这些设想在欧美一些国家已经有了实践案例,但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
对于广汽菲克的77万车主来说,当下最现实的选择可能是:如果车况还不错,能修就修,能撑几年是几年;如果已经出现重大故障,配件又无处可寻,趁着还能开抓紧置换,及时止损。虽然二手车价格已经跌到谷底,但总比放在车库里吃灰强。
这话听起来很无奈,但这就是普通消费者在大企业破产潮中的真实处境。
当"拆卖求生"成为常态,我们该反思什么?
广汽菲克的第六次拍卖,表面上看是一个合资车企的落幕,实际上暴露的是整个汽车行业在破产清算中的制度性缺陷。股东想着尽快抽身止损,债权人盯着能拿回多少现金,地方忙着处理就业和税收问题,唯独消费者的权益像块不值钱的"边角料",被扔在清算程序的最末端。
77万车主的焦虑绝不是矫情,一辆车可能是一个家庭唯一的交通工具,也可能是好几年省吃俭用攒下的积蓄。凭什么因为企业的经营失误和股东的内斗,就让普通用户为"售后真空"买单?
从19.15亿到8亿,从整体打包到拆零甩卖,这场持续两年多的拍卖马拉松,本质上是一场没有赢家的博弈。工厂设备在时间流逝中不断贬值,债权人的损失越来越大,车主的售后保障越来越渺茫,这就是破产清算的残酷现实。
而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当类似的案例越来越多,消费者对整个行业的信任就会受到根本性的动摇。
今天是广汽菲克,明天会不会是其他品牌?
我买车的时候怎么判断这个品牌十年后还在不在?
这些疑问一旦在市场上蔓延,对整个汽车产业的伤害是致命的。
希望这次拍卖能有个相对好的结局:要么找到真正有能力、有意愿接手配件生产和售后服务的买家,要么推动股东和相关部门真正担起责任,建立起可持续的售后保障机制。毕竟,消费者的信任才是汽车行业最值钱的"固定资产"。
丢了它,再便宜的工厂、再先进的技术,也救不回市场的信心。广汽菲克的前车之鉴,值得整个行业深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