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上市了,终于。
那天港交所的钟声一响,尹同跃站在台前,头发都白了,眼眶直接红了。没人笑话他,这事儿憋了二十一年,换成谁都绷不住。
4500亿营收,1800多亿市值,港股认购238倍。数字一甩出来,全网哗然。大家都说赢麻了,可我翻了翻它的账本,心里咯噔一下。
89%的负债率。
这意味着它每赚一块钱,有八毛九是借来的。
整个行业平均才60%,它在钢丝上跑,还是蒙着眼睛那种。
更扎心的是,卖这么多车,利润薄得像纸。今年一季度毛利率12.4%,去年还好点,13.5%。再看比亚迪,20.1%。人家卖一辆车挣的钱,比奇瑞两辆还多。
为因为奇瑞还在靠燃油车撑场面。那些便宜好用的老款,走量猛,但不赚钱。新能源是涨得快,去年58万辆,翻了两倍多,可比亚迪一年干出400万。差的不是一点半点,是整整一个身位。
技术其实不差。
他们搞的发动机,拿过九次“中国心”十佳称号,热效率做到44%,全球顶尖水平。混动系统也硬气,加满油充完电能跑1624公里,实测数据摆那儿,谁都不能说虚。
可问题是,老百姓认不认?
高端品牌星途,砸了那么多钱,结果今年前八个月销量下滑,最主力的车型,八月一个月只卖了115台。
你说冤不冤?
根源就在“性价比”这三个字。早年靠这个打开市场,现在却被困在这个标签里。你想涨价,别人就说:“你不是一向实惠吗?”
技术再牛,消费者也不愿为你的品牌溢价买单。
回头看看这二十一年,真是命途多舛。
2004年想上市,跟上汽闹股权纠纷,黄了。
2007年再来一次,撞上金融危机,又泡汤。
2016年想借壳上市,缺新能源资质,失败。
2018年引入投资方,股权越整越乱,拖到今年年初才理顺。
这期间错过了多少机会?
2001年就出口中东,比谁都早,现在每五辆出口车就有一辆是奇瑞,海外基础明明很好。
可在新能源转型的关键几年,内部扯皮、资本没着落,一步慢步步慢。等别人把电池、电控、生态链全建好了,它才刚拿到入场券。
现在钱总算进了账,914亿港元。
60%要投研发,20%搞全球化,剩下补流动资金。
说得体面,其实就是:先活下来,再想别的。
这笔钱,说是庆功酒,不如说是救命药。
我对这事的看法很简单。
奇瑞这一路,像极了我们普通人奋斗的样子。
有理想,肯拼命,技术也不赖,可就是总赶不上趟。
被规则卡过,被时机甩过,也被自己的出身困住。
但它没倒。
靠着一股劲儿,硬生生熬到了敲钟那天。
现在牌桌是上了,可对手全是狠角色。比亚迪已经起高楼,小米、华为也在门口晃悠。接下来拼的不只是钱,更是怎么重新讲清楚自己是谁。
要是能把技术和品牌真正对上号,别再让好东西卖不出好价钱,那这二十一年的眼泪,才算值了。
不然,下次敲钟的声音,可能就没这么响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