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玩家”华为乾崑,价值仍在提升

要搞好智驾这个事儿,成了很多车企每天必问的难题。

今年,像小鹏汽车何小鹏、广汽集团冯兴亚、长安汽车朱华荣、理想汽车李想、东风集团杨青以及奇瑞汽车尹同跃等一众车圈的领军人物,纷纷跑到深圳华为总部,跟任正非敞开聊了聊。

六年前,华为刚踏入汽车领域时,还被看作可能的竞争对手,现如今,整个行业的态度都变了,这转变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车企们对智能驾驶的担忧和焦虑。

找上华为的理由,其实就一句话:看这两组数字。

根据2025年前九个月的统计,城区领航辅助新车的销量已经突破162.8万辆。华为乾崑智驾凭借45.2万辆的销量,占据了27.8%的份额——这比第二、第三名的总和还要多!有些月份,它的市场占有率甚至高达三分之一。

只要统计范围限定在指导价超过35万元的豪华车市场,华为乾崑智驾依旧以25.9万辆的销量遥遥领先,占据了52.7%的市场份额,稳稳拿下第一名。

“头号玩家”华为乾崑,价值仍在提升-有驾

跟“头号玩家”沟通、学习、合作,毫无疑问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这个“行业第一”,到底有多真金实料呢?

到了2024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首次突破了50%,真是个大跨步。到了年中的下半年,新能源汽车的智能驾驶技术在市场中的占比也超过了10%,这发展速度可是挺快哩。

转折点已经到来,智能化逐步成为竞争的重点领域。

潜力越大,竞争就越激烈。到现在为止,中国的智能驾驶市场发展出了三条主要的技术路线,各路实力派都在这些方向上布局。

第一种是生态闭环式的智能驾驶,代表企业主要是华为乾崑,他们通过整合软硬件的全套方案,打造自己的生态屏障,还借助与车企合作实现大规模落地;第二种是车企自主研发型,许多领头的车企都在全套技术上自己做,意在打造独家技术体系,增强产品特色;第三种则是开放赋能型智能驾驶,常见的做法是在“车企+专业智能驾驶公司”的合作中共同开发。

谁强谁弱,还不好说得清楚,但就眼下来看,华为乾崑已经远远领先于其他竞争者,堪称行业里的“超级巨头”。

最关键的竞争优势还是在于用户数量。

就在今年8月14日,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CEO靳玉志发了一段微博视频,宣布华为乾崑智驾的搭载量已经正式突破了100万。

“头号玩家”华为乾崑,价值仍在提升-有驾

过去这一年里,华为乾崑的装车数量一直在猛涨,也意味着中国辅助驾驶终于踏入了大规模商用的深水区。

而用户数量之所以能遥遥领先,还得归功于另外两大优势的支撑。

第一个原因在于辅助驾驶场景的不断提升。

这两年里,很多车企都在吹嘘高阶智能驾驶和全民智驾的事情,可真正要做到,可没那么简单。

今年2月,靳玉志在央视新闻《中国经济引力场》直播中,给出了他的说法:只有具备高速和城市道路导航辅助驾驶功能的,才能算是高阶智驾。

“头号玩家”华为乾崑,价值仍在提升-有驾

确实啊,要评判一个辅助驾驶系统的优劣,城区辅助驾驶的使用时间比例真是最有说服力的依据。根据华为乾崑的数据,从2024年10月到2025年6月,城区智能辅助驾驶的里程数从0.51亿公里增长到1.21亿公里,驾驶的总时长也猛升到283.9万小时,增幅高达142%,而且城区的占比还超过了高速段。

第二点嘛,就是合作生态。

要把规模做大做强,不光得靠自己硬实力,还得靠身边的“朋友圈”帮忙。

华为乾崑的合作生态圈一直在不断扩大,现已牵头合作的上市车型涉及了鸿蒙智行、阿维塔、深蓝、岚图等众多主流品牌,共计28款车型。覆盖范围从15万到百万级的各种价格段,基本涵盖了全线等级。同时,还实现了纯电、增程、混动以及燃油等多种动力形式的适配。

正如上汽集团的CEO贾健旭所提:“汽车领域的红利现已从单纯的销量转向打造生态系统。能聚合更多合作伙伴,为用户带来多重价值,而不是只注重某一项功能,就能在行业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这样的势头,推动了包括豪华品牌在内的许多传统车企,加快与中国科技公司合作步伐,逐步由“价格战”转向“价值比拼”。比方说,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成为全球首款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的燃油车,这款车的三个版本都标配乾崑智驾ADS。

“头号玩家”华为乾崑,价值仍在提升-有驾

这就是现在“行业第一”真正的含金量所在。

不仅拥有遥遥领先的市场份额,还掌握着行业内难以忽视的话语权。

“第一”的位置,可不全靠大把投钱堆出来的。

华为乾崑在用户、车企、产业各方面的影响力,跟鸿蒙智行那出色的表现息息相关。

到了今年十月末,鸿蒙智行宣布累计交付已经突破一百万,用了大概43个月左右。

问界M9这款车,连续18个月登顶50万档以上豪华车销售冠军,真是让人都刮目相看。

“头号玩家”华为乾崑,价值仍在提升-有驾

大家都明白,这些光鲜亮丽的数据背后,关键还是靠智能化和智驾技术支撑。也难怪,其他车企才会对这方面态度大转变,态度完全变了个180度。

不过,鸿蒙智行其实只是个放大器罢了。从源头说起,华为乾崑的“第一”早就埋下了伏笔,没有错。

投入的研发力度远远超出行业平均水平,强度可谓是同行中的佼佼者。

智能驾驶技术发展得真是日新月异。到了现在,AI正以飞快的速度渗透到辅助驾驶领域,数据、模型还有算力,已变成了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

想要领跑,话不多说,归根到底还是得投点真金白银。

在这一块,华为乾崑的花费可以说是吓死人,投入之大真让人震惊。

华为乾崑在2024年的研发花费已经超过了100亿;正在开发中的乾崑智驾ADS 5,虽然还没有正式推出,但前期投入就已超过了100亿。

大量投入研发,换来了硬件、软件算法、算力以及数据方面的全面优势。

因此,很多汽车厂商自己开发智能驾驶技术,通常花上3年左右时间,而华为乾崑智驾系统每年基本都能推出一次大版本升级;至于其他车企的辅助驾驶系统,更新频率大约在60天左右,华为乾崑的更新速度更快,甚至实现了“周周新”的节奏,不断优化用户体验。

“头号玩家”华为乾崑,价值仍在提升-有驾

提高效率的技术策略

华为乾崑的“朋友圈”能迅速做大,关键呀,可能就是因为它有个“以终为始”的计划安排。

这个策略,比如说,先把高端的任务攻克了,然后再逐步放到基层去执行,挺管用的。

放眼整个行业,推动全民智能驾驶,大致有两条路径:一是从技术层面由中级向高级逐步升级,凭借智驾装载量来推广普及;另一种方式像华为乾崑那样,先大力攻克高阶智能驾驶技术,用高端技术的普及吸引用户,赢得用户的信赖和使用意愿,再逐步将高阶能力向下扩展,把用户体验摆在核心位置,带动智能驾驶的普及。

这种做法的优点在于,能最大限度保证“优质体验”和“安全保障”,因此更容易赢得车企的信赖。比方说,乾崑智驾ADS SE版,和高阶智驾算法采用同源,数据和算力都能共用,很多功能的上限和下限都有保障。

“头号玩家”华为乾崑,价值仍在提升-有驾

再说了,软硬件紧密结合的设计也很重要。

要让高级智能驾驶变得大众化,得靠“减成本、提效率”来实现。

不是依靠偷工减料或者裁员,而是通过科学的成本规划来实现。在华为乾崑的智能驾驶方案中,软件算法以及激光雷达等关键硬件都是自家研发,这样一来,它在软硬件匹配和工程交付方面更具优势,能更快针对性地优化方案,而且还能同时满足多家车企的需求。

“头号玩家”华为乾崑,价值仍在提升-有驾

这样一来,不仅能压缩成本,避免陷入堆料的陷阱,还让工程交付变得更灵活、更迅速。

怪不得博世智能驾驶与控制系统事业部中国区总裁吴永桥在去年5月提到:“要不是华为大力推动,中国的高阶自动驾驶发展还得再拖好多年。”

华为乾崑身上的马太效应,刚刚才露出端倪。

实际上,不只是华为乾崑的市场占比在迅猛上升,其他领头的智能驾驶企业也是一样的情形。

有人猜测,未来车企在挑选智能化供应商时,可能会更偏向那些头部企业,毕竟稳定性是个要点。今年,一个知名自动驾驶公司的创始人还坦言,辅助驾驶的角逐大概会在2026年前后告一段落,国内最终只会剩下三家企业站稳脚跟。

总结一下,行业里的马太效应会变得越发明显,领先企业的前途可说是光明无限。

这个观点倒也有一定的道理。

未来智能驾驶市场的局势怎么演变,主要得看L3技术的落实情况。到那时候,现在的领先企业可能会迎来一波猛涨,也可能会出现一次大的洗牌。

这主要是因为,L3和L2之间的差距一眼就能看出,影响力也差得远。在L3系统正常工作的时候,一旦出了事,责任基本上从司机转到车企或智能驾驶方案的供应商。这就对技术的稳定性、安全保障措施和数据积累提出了很高的门槛。

在这样的情况下,未来的智能驾驶市场发展,自然对那些领头的企业是个好消息。

一方面,为了达到冗余硬件设置以及累计亿级别的场景数据这些硬性要求,投入肯定得加大,“资产雄厚”的领军企业就更占便宜。

另外,更关键的是,进入L3时期,领先的公司很可能会带来更棒的驾驶感受。

到10月底,华为乾崑累计辅助驾驶行驶了58.11亿公里。上个月,新增的辅助驾驶行驶里程达到6.8亿公里,各种功能已经成了用户的日常标配,比如辅助泊车使用了3657万次,主动避免潜在碰撞的次数达到了26.4万次,语音助手的唤醒次数也达到了3.4亿次……

“头号玩家”华为乾崑,价值仍在提升-有驾

随着用户越来越多、使用也越发频繁,背后的逻辑其实没那么复杂。技术成熟,方便推广;推广扩大用户基础;用户量大,形成丰富的数据;大量数据又反过来推动技术不断升华。

技术带动商业,商业吸引用户,用户产生数据,数据反过来又促进技术的发展,这样形成了一个“技术→商业→用户→数据→技术”的循环,产生了飞轮般的推动力。而且,华为乾崑相比同行,更有能力实现“技术平权”,这也让它能积累更多的用户数据。这基本上决定了华为乾崑在L3时代还能保持领先,帮助更多用户从“不敢用”变成“频繁依赖”。

今年四月,靳玉志在凤凰网财经《封面》专访中提到,预计在未来一两年内会推进到L3的商业应用。

这可不是一下子就冒出来的事,而是得靠稳步推进的技术积累,还有大量数据来摸索学习。

想让所有人都能享受智能驾驶,归根结底得让这些功能既实用又吸引人,大家才会愿意去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