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有个挺“吓人”的现象,挺多人都在议论——吉利银河星舰7上市才不到几个月,月销两万辆的成绩居然让比亚迪有点被打住了。要知道,宋Pro可是比亚迪的亲儿子,本来在紧凑级插混SUV领域一直霸着销量王的位置。但星舰7来了之后,市场份额被硬生生切了一块。这背后当然有定价精准、产品力强这些因素,但也有一个很值得琢磨的地方,就是吉利敢在不算高的价位上给到这么多配置。有人说这是一场“价格战”,有人又说这是吉利“战略性亏损”。听着就挺刺激的,那我们不妨捋一捋,这场看似有点吓人的竞争,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先来看看数据,咱们从销量和价格入手。吉利银河星舰7目前的指导价从9.78万起步,到顶配也不过13万出头。对比宋Pro DM-i,起售价10.98万,往上走到14万左右。如果单看价格,星舰7就像刻意卡着比亚迪的节奏来抢市场。这是第一层“有点不对劲”的地方——紧凑级插混市场本来就很卷,但吉利这一下,把最低入门价拉得更低,直接让消费者觉得性价比高得离谱。
但这还不算,咱们再看配置。以两款差不多价位的车型作为参照,星舰7的智能化配置明显更激进。三屏交互系统、魅族车机、语音交互、多指令并行,甚至连车机生态都比比亚迪更开放。而在动力层面,发动机功率、电机功率、零百加速成绩,星舰7又全面领先。这些硬件和软件的叠加,基本上把消费者最关注的“体验感”拉满了。可问题是,这种配置其实是要花大价钱的。配件成本、研发费用和供应链压力都在那里摆着,怎么做到不亏?
别急,咱们再往下看,先看看毛利率。公开数据里,吉利的毛利率大概在16%-17%的区间,但比亚迪插混车型的毛利率普遍在20%以上。也就是说,吉利的这种“性价比打法”确实是牺牲了一部分毛利,换来了销量增长。这么低的毛利率对车企来说安全吗?答案不能只靠毛利率本身来判断,还得结合研发、市场投入和账期结构来看。比如,吉利最近对智能化的研发投入是大幅增加的,同时也在扩展自己的供应链,比如引入蜂巢能源的电池技术。这些都是不小的成本。
但换个角度说,这种“烧钱”也不是无章法的。吉利的策略其实很清晰,就是先通过星舰7这种爆款,把比亚迪的市场牢牢咬住,同时提升自己的品牌认知,让消费者知道吉利的插混技术和智能化体验并不比比亚迪差,甚至某些方面还更有优势。等到市场认知建立起来,再用销量去摊薄研发成本。它赌的是规模效应和品牌溢价。这么看下来,吉利不是在“乱花钱”,而是在抓市场机会。
再拉同行对比一下,这种打法其实在新能源领域并不稀奇。新势力车企如蔚来、小鹏,早期也都是用亏损换市场,用高研发换技术壁垒。甚至连传统车企都在学这种模式,比如长城汽车最近的坦克和拿铁系列,不也是一样的思路吗?只不过吉利的打法更精准——它的目标不是“做大而全”,而是“打破某个细分市场的统治”,先抢占插混的紧凑级SUV领域,再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
那比亚迪呢?比亚迪确实受到了一些冲击,但它的打法其实也有应对之道。比如,它的刀片电池和DiLink系统这两个核心技术,依然是很强的竞争力。而且,比亚迪在供应链整合上的能力,是吉利短时间内学不来的。换句话说,比亚迪的护城河更深,但吉利的打法更灵活。两者之间的竞争看似“刺刀见红”,其实是各有侧重。
最后,再回到那个问题。吉利星舰7的这种“低价高配”真的吓人吗?它看着吓人,但拆下来其实并没有那么危险。吉利走的是一个“战略性亏损”的路径,赌的是规模效应和市场认知。而且它的动作虽然激进,但章法还算清晰。比亚迪这边看起来受到了一些影响,但凭借深厚的技术储备和供应链优势,也不是那么容易被颠覆的。
所以,别被表面的数据吓到了。汽车行业的竞争往往是“表面激烈、底层稳健”。真正要紧盯的,是他们接下来会怎么走,不是某一个月的销量数字,而是长线布局和技术方向。这场竞争才刚刚开始,后面还会有更多好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