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亿注资背后:苏州太仓零一汽车的重卡新棋局
说起来,前阵子在车友群里还聊起过零一汽车。一个月前,有人发了张照片,说太仓那边有家做自动驾驶新能源重卡的公司,一年多点就把总部从上海搬过去了,还拉来了Momenta这种独角兽领投。刚开始谁都不信,毕竟这行水深,哪那么容易火。但没想到,这回真是闹大动静——5个亿A轮融资到账,就像夏天突然来场暴雨,把整个圈子都砸醒。
其实我对零一最早有印象,是因为黄泽铧。他北航毕业、又跑去卡内基梅隆学机器人那会儿,我们几个搞智能硬件的朋友就老拿他当“别人家的孩子”调侃。后来他进图森从搞算法到真把全无人自动驾驶卡车拉上路,那段时间微信群里经常有人转他们新闻。有次聚餐,一个做传感器的小哥还说:“你们看见没,人家专利都二十多个,中美两头拿奖。”不过这些光环落到用车人身上,其实还是得算细账。
比如今年小满和惊蛰这两款出来后,我邻居老陈第一时间跑去试驾。他原来一直开油改电,说实话,对纯电重卡还有点怀疑。但回来跟我嘀咕:“诶,这玩意儿能耗比以前省不少,一公里少0.2度电不吹牛,要不是空调出风口那个塑料壳摸着还是偏硬,我差点以为坐乘用车了。”他说自己一年15万公里运输砂石,这么算下来能省四五万块钱电费,比他老婆卖早点挣得多。
但也不是啥都好。我同事去年冬天借了一台版回河南送货,说加热座椅反应慢,“屁股凉半小时才缓过劲”,而且中控屏偶尔死机,只能断电重启。“不过师傅讲,这是早期批次毛病,新版换芯片之后顺畅多了。”维修站的小刘补一句,“别问为啥导航语音带口音,上面开发组本地人太仓话浓。”
顺便插句题外话,零一的经销商扩张速度也是吓人。今年春天短短仨月,全国网点蹭蹭往上涨,有些地方甚至复购率七成。我朋友圈有个河北物流老板说,他手下司机抢着换新款,因为本地售后响应快,而且配件库存充足,不像某些进口品牌修一次等半个月。还有传言,他们部分底盘用了自研集成热管理系统,据说夏天高温路况下比传统方案少掉10%故障率,但这个数据听销售嘴里溜出来,也不能全信。
至于为啥非要搬去太仓?其实行业内心知肚明。一是那里产业链密度高得离谱,小城八十万人,却塞进七百多家汽配厂。有时候走在马路边,看见拖挂装货,都不用问是哪家公司生产——隔壁王师傅总爱笑:“我们这条街,从螺丝钉到整箱变速器,全包圆啦!”更别提出口通道方便,去年港口发出去将近五十万辆新能源整车,大宗客户直接船运出海,用起来省心又划算。
政策也给力。今年初出台人工智能+交通专项扶持方案,把自动驾驶列入重点赛道。听本地招商办的人聊天,“我们就是要打造全国最聪明的‘铁驴’”。对于主打全栈自研技术路线的新创企业这种方向性支持相当关键,不然光靠市场拉扯,很难顶住资本寒冬连续融资压力。这几年看下来,他们几乎是一年融一次,每次都有大佬跟投,还有阿里吴泳铭旗下机构掺和其中,也算给团队吃颗定心丸吧。
冷门配置方面,有位老司机提过一点:小满车型标配低温预加热功能,在东北极寒环境下启动成功率明显提升,不过副驾抽屉空间被压缩了一截,经常放不了大号保温杯,被吐槽“不接地气”。另一个趣事是,新用户手册第一页印着“建议每1.2万公里检查驱动桥油液”,但实际工厂技师偷偷透露,“正常开法2万再换问题不大,就是怕保险理赔扯皮。”
最后想起上周末洗车时碰见的一幕,一个刚提惊蛰的新司机抱怨刹车踏板行程偏长,以为系统漏气,其实只是电子助力模式默认设定偏软。不远处修理工李叔摇头晃脑念叨:“年轻人啊,总觉得新科技都是万能,其实还得靠经验慢慢磨合。”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部分素材采自36氪、智能车参考及圈内交流碎片,如有疏漏敬请谅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