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轩高科续航破千公里消息刷屏当天,杭州车主王磊在服务区5分钟充了200公里电:668公里够用就行

国轩高科续航破千公里消息刷屏当天,杭州车主王磊在服务区5分钟充了200公里电:668公里够用就行,谁还等那个2027年的饼?

王磊开着他那台跑了两年的车,最近在朋友圈晒了张高速服务区充电的照片。配文只有一句话:“加个油的时间,电就满了。”评论区炸了锅,一堆人问他为啥不等等固态电池。他回了俩字:“不等。”

这事儿其实挺能代表一批人的心态。

你去4S店转转就知道,销售顾问现在最常听到的问题是:“固态电池快出来了,现在买会不会亏?”话说回来,那些问完的人,十个里面有九个还是下了订单。倒不是他们不想等,而是算明白了一笔账——五十万起步的尝鲜成本,够买现在的车还能剩出一大笔钱做别的用。

冬天续航腰斩这事儿,北方车主最有发言权。我认识个哥们儿在沈阳,零下十几度照样开着上下班,他说实际掉电比预想的少得多。这背后是那套一体化底盘和预热系统在起作用,具体怎么工作的我也说不太清楚,反正效果摆在那儿。固态电池实验室数据确实漂亮,低温衰减控制得很好,只是离装车还有段距离。

国轩高科续航破千公里消息刷屏当天,杭州车主王磊在服务区5分钟充了200公里电:668公里够用就行-有驾

城市里开车,辅助驾驶用得顺不顺手特别影响体验。纯视觉那套方案刚开始我也怀疑,毕竟国内路况这么复杂,电动车乱窜、出租车突然变道,这些场景太常见了。结果用下来发现,它对这些情况的判断比想象中靠谱。朋友在上海市区早晚高峰实测过,一百公里下来人工干预的次数屈指可数,这个表现已经很接近理想状态了。

充电焦虑这个词,电动车主听了都头疼。超充网络铺得够密的话,这个问题能缓解大半。高速上找充电桩基本不用担心,服务区都有。新桩充电速度挺快,上个厕所买点吃的,回来电就补得差不多。虽然达不到十分钟充满那种科幻程度,但这种随用随充的体验,比排队等换电实在多了。

算经济账的话,数字会说话。百公里十二度多电,家里充电按谷电价算,一公里成本就几分钱。跑网约车的司机对这个最敏感,一年下来省出的油钱够付不少月供了。难怪满大街跑的网约车里,这款车的出镜率那么高。

二手车市场最能反映一台车的真实价值。固态电池消息出来之后,有些品牌的二手车价格开始松动,买家担心技术迭代太快手里的车贬值。但有些车型的保值率反而挺坚挺,三年七成左右的残值,在二手平台上十来天就能成交。这说明市场认可度还在,实际使用中的可靠性经得起检验。

底盘低重心设计带来的好处,跑高速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出来。车身稳定性比传统SUV好不少,急转弯也不会有那种侧倾感。钢铝混合结构加上关键部位的高强度材料,碰撞测试拿了不少高分。自燃这种极端情况的概率,现在已经低到基本可以忽略。固态电池那种针刺不起火的特性确实厉害,但对普通用户来说,现有的安全水平其实够用了。

软件这块,每次OTA都能带来些新功能。上次更新加了个露营模式,停车之后能保持车内温度好几小时,电耗也不高。配合外接电源功能,周末带家人出去玩的时候挺实用。这种不断优化的能力,传统车企想做到还得花不少时间摸索。

国轩高科续航破千公里消息刷屏当天,杭州车主王磊在服务区5分钟充了200公里电:668公里够用就行-有驾

供应链本土化之后,成本控制确实上了个台阶。电池、电机这些核心部件基本都是国产的,价格比进口版降了一大截。国产电池包成本能做到六毛多一度电,对比固态电池那一块五到两块的成本,差距相当明显。这种价格优势,短期内很难被追上。

车主数据也挺有意思。活跃用户平均一年跑两万多公里,每个月充电十来次,家充桩利用率接近八成。这种高频使用说明大家对续航是信任的,日常通勤完全够用。固态电池的千公里续航听着美好,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六七百公里已经能覆盖绝大部分用车场景了。

技术进步肯定是好事,固态电池迟早会普及。但对于现在就需要用车的人来说,等待本身也有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这些都得算进去。与其盯着几年后的技术画饼,不如选一台当下成熟可靠的车,踏踏实实用着。

车这东西,说到底是工具。够用、好用、省心,这三条满足了,就是台好车。至于那些实验室里的黑科技什么时候能落地,价格能降到什么程度,慢慢看吧。手里这台车能不能让你明天顺利出门,这才是最该关心的事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