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开幕前夕,“南北大众世纪握手”的画面成为行业热议焦点——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大众安徽三方负责人携手亮相,象征着这家深耕中国四十年的德系品牌,正以空前统一的姿态,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中国团队”。
对于大众汽车品牌而言,这是在中国的一个重要历史时刻。曾经被认为“南北分治”的两大合资体系,如今在智能化与电动化的浪潮中主动融合、协同研发、联合发布,共同推动“大众汽车品牌中国化”的全面跃迁。这种不仅象征着大众汽车在中国“合而为一”的姿态,更代表着其已将中国市场视为全球创新的中枢,从结构性协同走向价值共创。
同样的,这一趋势在本届上海车展得到了最清晰的诠释。今年大众以“众进·向新”为主题,大众品牌发布三款全新智能网联概念车。背靠南北大众与大众安徽三位一体的产品体系、研发资源与供应链协同,这一前所未有的产品攻势正是“大众在中国打造一个团队”的首批成果。
“新三驾马车”,重构产品矩阵价值锚点
一口气推出三款概念车,仅从这一动作上就让中国汽车市场看到了大众品牌的行动力。尤其随着ID. AURA、ID. ERA、ID. EVO三款概念车在品三方负责人的介绍中登上车展舞台,那是他们未来量产车的设计蓝本,也代表了大众在中国新能源产品矩阵中的三极战略定位。
ID. AURA、ID. ERA、ID. EVO三款概念车分别代表:城市通勤(紧凑纯电轿车)、长途旅行(增程式SUV)、全场景纯电旗舰(全尺寸SUV),共同组成大众新能源战略的“三极模型”,精准对位中国用户在城市、中远途、家庭多样化场景中的出行诉求。
通过这套“新三驾马车”体系,大众品牌既回应了中国用户的现实需求,也体现了大众在品牌重构中的新思路:以“多元性”代替“标准化”,以“情感科技”代替“理性工程”,以“使用场景”代替“产品分级”,从而共同组成一套“全场景覆盖+差异化体验”的产品哲学。
例如在设计方面上,三车都传递出鲜明的“情感化设计语言”理念。ID. AURA的灯语如双眸注视,体现亲和力;ID. ERA前灯如握手,象征伙伴关系;ID. EVO则以金色灯带和狼头元素致敬中德融合。这些“带温度的符号”不再只是功能点缀,而是情绪的延伸,技术的诗意表达。
基于三款概念车,大众汽车品牌不仅展示了智能电动时代的技术成果,更明确传递出“不只是造一辆车,更是与你产生情感连接的智能伙伴”的品牌新主张。
用中国速度重塑德系智能汽车定义
过去,大众汽车是德系“标准化工程哲学”的代表:精准、严谨、周期长、节奏稳。而如今,大众在中国的战略节拍已悄然发生巨变。在上海车展上,大众汽车品牌明确,未来三年将在中国推出超过30款新一代智能网联新车,其中超过20款为新能源车型,这不仅刷新了大众在华的产品发布纪录,也体现了一个更为深层的趋势:大众正在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速度重构自己的全球节奏。
在这个过程中,大众不再固守“德式保守”,而是拥抱“中式灵活”与“本地高频”,逐步打破传统车企“多代同堂、缓步迭代”的开发逻辑。在车展上亮相的ID. AURA、ID. ERA和ID. EVO三款概念车,正是大众这种节奏重构的代表作。
这三款车除了直击当前中国汽车三大核心市场,每一款车都融入了最前沿的智能化体验:ID. AURA的L2++智驾系统,构建出“聪明又亲切”的通勤纯电解决方案;ID. ERA以超1000公里综合续航和沉浸式智能交互重构“家庭远行”体验;ID. EVO则以跨场景智能体验,定义“智能电动豪华SUV”的新标准。
这些车型不仅快,且更精准。同时,一汽-大众全面焕新的6座/7座家庭旗舰SUV全新揽境也成为现场的流量新星。
此外,这种以“速度+感知”为核心的战略转型,也延展到了大众的用户体验设计中。此外,一汽-大众打造的大众品牌全球首款CMP平台概念车ID. ARUA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上汽大众也以“油电同智、油电同进”战略,为中国乃至全球市场呈现智能出行的未来图景。
在展台体验层面,大众首次将“数字礼盒”概念引入展览现场,通过动态墙面、地面屏幕、悬浮天幕营造未来感空间,并加入AI车身设计、VR试驾、数字互动拍照亭等多种感官触点,构建起沉浸式、年轻化、技术化的品牌形象。
这不仅是一种“展览升级”,更是大众品牌思维的整体重塑——以参与感取代“看车”,以交互性取代“功能讲解”。足以感受到,大众的“中国速度”并不只是赶进度、拼节奏,它背后是组织协同、技术平台、产品哲学与文化沟通的全体系跃迁。
从合资制造商到智能生态共同体
过去40年,大众汽车让汽车走入中国家庭;而今,它试图成为中国未来出行方式的共同定义者。
大众不仅强调“为中国消费者量身打造”的新能源产品,还通过CMP平台与CEA架构的联合部署,实质性推动“从设计、研发到制造”的全链条本地化。这标志着大众已不再是简单的合资生产者,而是一个深度嵌入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生态的“本地创新合伙人”。
CMP平台与CEA架构,分别代表“更亲民的车身基础”与“更智慧的数字大脑”。其中CMP平台专为紧凑型电动车开发,适配城市通勤与家庭场景,具备更高的成本效率和模块扩展性。而CEA架构则承担了智能化核心职能:L2++级城市NOA、AI座舱交互、FOTA远程更新……
这一“软硬融合”的双平台组合,使大众在电动化与智能化“双轨并行”中展现系统级优势。“在中国,为中国”,这不止是一个口号,更是大众汽车对本土化的全新解读。
更值得关注的是,大众已将其中国本地研发力量推至前台。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VCTC)不仅加速了产品开发周期(较传统开发缩短超30%),更使智能座舱、语音助手、灯光设计等元素本地化程度显著提升,真正实现从“为中国生产”到“在中国共创”。
这种深层次的技术本土化,不只是供应链和成本的优化,更是用户体验的情感进化。大众正通过与上汽、一汽等合作伙伴的深度合作,能够加速本土化进程,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此外,大众还与地平线、小鹏汽车等公司在技术研发方面展开合作,推动电动化和智能网联技术的落地应用。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帮助大众加快产品研发步伐,也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了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可以看到,大众正在打破德系传统“理性设计”的边界,与中国消费者之间构建起具有人文温度的智能联结。
回顾大众汽车在中国40年的发展历程,从早期合资国产到今日深度本地创新,其实是一场从“产品输出”到“价值共创”的演化。今天,我们看到的大众汽车正在以中国为核心,重新定义自身的战略节奏、技术逻辑与用户沟通方式。
当“聚势而出”成为行动,而非口号,我们有理由相信:下一个大众时代,可能不再由沃尔夫斯堡主导,而是在中国的土地上率先落地生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