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界S9T一周卖出13000台,BBA老车主换新高,女性用户增多

雨后初晴的停车场,总有些让人联想到福尔摩斯的细节,比如一辆崭新的享界S9T,车门还残留着新车的塑料味。隔着玻璃望进去,座椅上的标牌都没来得及撕掉,后轮处落下一小滩泥。旁边站着个西装革履的买家,一边做着解锁动作,一边嘴里低声嘀咕:“整个BBA置换群,都在说这车。”此时,售车员正演示那套“开门守卫”黑科技,语音提示声盖过了人群的嘈杂。你会不会也在看,这样一台旅行车,一周卖掉13000台,都是谁买的?

我不是神探,倒是见过不少“卷疯了”的汽车销售现场。一款旅行车,在中国,不属于大多数人的选择。起售价30.98万元,价格直接穿到豪华区间。可一周的订单数,能让绝大多数品牌营销部门把办公椅托出去撒饼庆祝——不管是真需求还是营销轰动,这数据都很卷。另外惊到我的,是个数字:BBA用户增换购比例高达90%——行业里,这可是贴着“奇迹”标签的数据。正常思维流派会问:“什么水平的产品力能让奔驰、宝马、奥迪的老主顾,心甘情愿来换车?”

如果换到我身上,不由得思考:要是我是一名BBA用户,本来习惯于看几年现金流就能换一辆3系、A4,怎么会突然心血来潮,选择国产旅行车?是不是有一种莫名的被“精准狙击”感,像是被潜伏已久的广告算法盯上,刚巧正好……不过更扎眼的事实还在后头:华为手机用户不到50%,苹果用户占到1/3。享界S9T算是鸿蒙智行第一个“破圈”的选手,走出“华为铁粉专用”怪圈,吸引了不少“对品牌不设防”的新朋友。

就像你手里翻着车友圈,“小定”与“大定”还在不断变动。买家们可能还在盯着另外一款问界M7的价格与权益,等最终落地结果,看哪个更入心。那帮总挂怀着“是否值回票价”的人,或许会在享界S9T正式交车那一刻,再多冒出一波大定数据;而手机阵营的比例,也像股票波动一样,有可能又重新洗牌。

享界S9T一周卖出13000台,BBA老车主换新高,女性用户增多-有驾
享界S9T一周卖出13000台,BBA老车主换新高,女性用户增多-有驾
享界S9T一周卖出13000台,BBA老车主换新高,女性用户增多-有驾
享界S9T一周卖出13000台,BBA老车主换新高,女性用户增多-有驾

再看一组数据:女性用户占据35%。在一台大尺寸旅行车里,这个比例是肉眼可见的进步。毕竟“颜值即正义”这事儿,不专属于某一性别,谁还没被剁手过?这代表什么?大部分女性觉得它够美、够有设计感,可以入手,说明审美门槛过了,这是市场竞争力的另一种证明。

长三角、珠三角、一二线城市用户的占比显著偏高,白话点讲,就是有钱的城市买家多。吃得起高端“体验套餐”,钱包硬、心头稳的人,对自主品牌的容忍度和尝试意愿也更高。如果还纠结于“国产还是合资”,对不起,你已经赶不上这波“新晋车主”们的速度了。

看似奇迹,实则逻辑。享界S9T靠什么吸引车主?丢开那些用来装点门面的科技标签,我们先扒拉两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用技术。全球首创“开门守卫”功能——解安全带或开车门那一瞬间,智能屏幕提醒,语音同步播报。老生常谈的“开门杀”事故,实际上是个隐性的痛点,心情好时不容易犯错,赶时间时才最容易出事。这个功能解决了“随时埋雷”的隐患,提升了安全底线。

科技层面再加码,华为DriveONE高压碳化硅动力平台“六合一电机”:缝合了控制器、减速器、充电机、直流变换器、高压配电盒,总之比用胶水黏还紧密。用专业角度转一圈,能效比做到92%,无论是3.95秒零百加速,还是15.4kWh百公里能耗,这一套操作下来,相当于在2.4吨豪华四驱轿车上做了能耗极限挑战。

是不是有技术情节的朋友也该鼓一下掌?可别不信,这几年车圈没别的,就是“卷性能”。要说方向,国内旅行车市场一直是小众,但这波享界S9T,让人看到一点“破局的希望”。厂家们不断试水,但价格和定位能吃下这批订单量,确实开了头彩。

享界S9T一周卖出13000台,BBA老车主换新高,女性用户增多-有驾
享界S9T一周卖出13000台,BBA老车主换新高,女性用户增多-有驾

说实话,汽车行业8、9月这阵子,比拼的不再是研发,甚至都不算钱多钱少,而是节奏和效率的极限。抢先官宣、连夜小定,开箱测评、试驾现场,每一步都争分夺秒。比的是眼球和话题,“谁能把热搜挂满24小时”,而不是“谁能让发动机多喘两口气”。只有中国市场能容下这种密度,全世界也没几个地方敢这么卷。

销量回头看——前期的享界S9,周销195辆,月销1000辆出头。没换新标,没来齐配额,销量还撑得住底线。S9T刚开始交付,后面上量多半不会掉链子。这种数字说不上“春节红包”,但比不少朋友家族企业都稳。

站在这条分水岭上,行业里的预测从来没有绝对,“享界品牌月销一万辆能否实现?”我只能说:数字从来不是市场的定海神针,就算卖得嗨也不能代表长期持续。毕竟,产品换代、政策变动、用户口味翻新,都能让订单数据上一秒还是春天,下一秒转眼入冬。

至于谁买了这13000台新车,答案其实简单——愿意尝新、肯投钱、敢于突破惯性的城市精英,混杂着一部分颜值党、科技控、刚需家庭。BBA的老车主们可能是“放下身段”也要追新势力的那批人。剩下的,就是被营销浪潮推着向前走的“凑热闹”观众,而国产高端的竞争力,能否跑得更远,还是个需要“理性+耐心”的问题。

倘若还有后话,你会愿意忠于新品牌,跟着享界S9T玩到最后?还是会在下一个“猛料车型”出来后,迅速“人设崩坏”?对于中国高端旅行车的未来,谁能笑到最后,是技术、是审美、还是营销,是你心底的真实需要,还是资本的游戏规则?如果那个破圈的瞬间,下一个选择会是你吗?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