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200亿,极氪直接“闪退”美股!李书福这波操作,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一边是号称“中国纯电豪华品牌销冠”,一边是资本市场的“急流勇退”,网友们炸了锅:这是“上市圈钱跑路”,还是新能源战场的重整旗鼓?
吉利汽车的这场大戏,背后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残酷竞争,更揭示了传统车企在生死存亡中如何谋求变革。
一、极氪“闪退”美股:背后的200亿亏损黑洞
极氪的退市消息炸开了锅。不到一年时间,刚在美国敲钟上市的极氪突然要被母公司吉利汽车私有化,这背后的原因耐人寻味。核心问题是:钱不够烧了。
从2021年到2023年,极氪三年累计亏损超过200亿元人民币!这一烧钱速度,堪称“点火炸车”。2024年,虽然营收有所增长,但净亏损依然高达64亿元。
更别提主力车型极氪001,虽号称“中国纯电豪华品牌销冠”,但销量仅22万台,没完成年度目标,还被小米SU7等竞品冲击得焦头烂额。
这不仅是极氪单一品牌的问题,更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写照。新能源赛道的“内卷”早已白热化。要想在技术研发、市场推广上持续投入,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根本玩不转。
而美国资本市场对中概股的短期业绩要求更是苛刻,这让极氪的融资能力雪上加霜。李书福选择果断“打包回家”,显然是为了减轻压力,把资源集中到最重要的地方。
二、《台州宣言》:吉利的阳谋与品牌整编
要理解极氪退市的背后逻辑,离不开去年9月吉利发布的《台州宣言》。这份宣言有一个核心理念:“回归一个吉利”。简单来说,就是吉利要重新梳理旗下品牌,减少内部资源浪费和利益冲突。
过去,吉利旗下品牌众多,像极氪、几何、领克、沃尔沃、路特斯……数量虽多,但“多生孩子好打架”的策略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显得不合时宜。
新能源汽车市场太卷了,摊子铺得越大,资源内耗越严重。李书福显然意识到,必须集中火力,才能打赢这场关键战役。极氪的私有化,很可能就是《台州宣言》战略落地的重要一步。
吉利通过整合资源,把极氪的技术和人才与母公司共享,用更高效的方式谋求突破。
去年底,极氪和领克宣布合并,成立极氪科技集团,这已经是一次大刀阔斧的整合。接着,极氪彻底并入吉利汽车,更是要把协同效应发挥到极致。从研发投入到供应链成本,这些“省钱增效”的动作,透着一股“断腕求生”的狠劲。
三、极氪的难言之隐:销量压力与资本市场的无奈
极氪退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销量压力。2024年,极氪虽然卖出了22万台车,但距离23万台的目标还有差距。这意味着它的市场表现并不如预期。
更让人捏一把汗的是,小米SU7等竞品的强势入局,直接抢了极氪的风头。作为定位高端的纯电品牌,极氪的市场竞争力正面临挑战。
此外,在美国资本市场,极氪的股价表现平平,融资能力受限。与蔚来、小鹏、理想等中概股相比,极氪没能“一飞冲天”,这对它来说是致命的打击。新能源汽车行业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而资金链的紧张直接限制了极氪的发展空间。
李书福选择果断退市,显然是为了甩掉资本市场的包袱,专心搞技术、搞产品。
四、李书福的“大棋”:活下去,才能再图强
极氪的退市不是简单的资本运作,更是一场破局的尝试。李书福的目标很明确:聚焦智能电动汽车主业,打造一个更强大的“新吉利”。这不仅仅是为了极氪的生存,更是吉利整个集团在新能源大潮中的战略布局。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吉利已经派出了“老将”林杰分管极氪的国内营销,试图通过销售渠道的扩展来提升销量。他们还准备在四五线下沉市场推广“合伙人模式”,希望能抓住更多潜在消费者。这些动作都表明,吉利已经意识到,不变革,就没有未来。
当然,整合的过程充满阵痛。人员调整、业务重组、品牌定位的再梳理,每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李书福的决心显然很坚定:活下去,才有资格谈未来。
极氪的私有化或许是一次险棋,但正如北方工业大学的专家所言,它也可能是一次“阳谋”,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传统车企提供一个值得借鉴的范本。
吉利和极氪的这场变革大戏,才刚刚开始。从《台州宣言》到极氪私有化,李书福的每一步棋都透着深思熟虑。极氪能否甩掉包袱、轻装上阵,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场变革不仅关系到吉利自身的未来,也关乎整个中国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时代的生死存亡。
那么问题来了,李书福的这盘棋,你怎么看?极氪能否在吉利的护航下实现逆袭?新能源战场这么卷,谁又能笑到最后?
欢迎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