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拥有14个汽车品牌的跨国巨头,为何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当全球新能源汽车浪潮席卷而来,这个"失败者联盟"能否扭转乾坤?
2021年诞生的Stellantis集团,由法国PSA集团和美国FCA集团合并而成,旗下拥有标致、雪铁龙、Jeep、玛莎拉蒂等知名品牌。合并后的Stellantis位列全球第四大车企,年营收超千亿欧元,2023年净利润达186亿欧元。然而光鲜亮丽的财报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中国市场成了Stellantis最痛的伤疤。从曾经的"战国七雄"到如今的边缘角色,Stellantis在华销量呈现断崖式下跌。2023年全年仅售出7.7万辆,同比暴跌38.9%。神龙汽车销量从巅峰期的70万辆跌至10万生死线,广汽菲克更是直接解散。究其原因,是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严重误判和对电动化转型的迟钝反应。
在欧洲市场,Stellantis依然保持着强劲的盈利能力,但这种依赖传统燃油车的商业模式能否持续?欧盟已明确提出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目标,留给Stellantis的时间不多了。集团虽然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电动化转型计划,但在电池技术、智能化等方面的短板显而易见。
面对困境,Stellantis祭出了"钞能力"。2023年豪掷15亿欧元入股中国新势力零跑汽车,试图通过"反向合资"获取电动化技术。这与大众入股小鹏的策略如出一辙,却也暴露了传统车企的技术焦虑。然而,简单的资本运作能否换来核心技术?中国企业的创新基因能否被欧洲巨头消化?这些问题都充满不确定性。
Stellantis的困境是传统汽车巨头转型的缩影。一方面要维持现有业务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要投入巨资进行电动化转型;一方面要保持品牌价值,另一方面要放下身段向新势力学习。这种左右互搏的状态,考验着管理层的智慧与决心。
未来的汽车行业将更加残酷,Stellantis究竟是重蹈诺基亚的覆辙,还是完成大众式的华丽转身?答案或许就在中国市场。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成为检验车企竞争力的试金石。如果Stellantis不能在这里找到突破口,所谓的全球化布局将大打折扣。
汽车工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Stellantis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曾经的"星光闪耀"能否继续璀璨,取决于它能否放下傲慢,真正拥抱变革。对于这家拥有百年积淀的车企而言,现在或许是最后的机会窗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