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信不信,9月上汽集团卖了44万辆。数据我刚查的,虽然是体感和市场反馈结合估算,毕竟官方细节没全公开。不过这数字比比亚迪的39.6万辆还多,差不多领先了整整4万多台,是个不小的差距。说实话,传统车企这一激烈竞争态势越发明显了。大家都在拼销量,拼差异化,拼转型速度。上汽这一波涨势,搞得身边做供应链的朋友都开玩笑说,今年年底卡点交付忙死了。
说起上汽,9月还能靠什么支撑销量王的宝座?我觉得不能只盯着数字,还得盯技术和产品。荣威M7 DMH的DMH 6.0超级混动系统,真是个不可忽视的秘密武器。朋友小李刚试驾回来跟我说:这车纯电续航160公里,CLTC标准,说实话,城市日常上下班足够了,根本不用内燃机出动。这话没毛病。160km纯电能覆盖绝大多数通勤需求和日常活动,换句话说,你买这车回家生活,就能减少很多传统燃油费。
这续航数据我得稍微纠正下。之前我脑袋一热说长续航2000公里是夸张了,官方给的是2050公里长续航联动,这其实包括了油电混合模式下的续航。纯电和混动拼接,在实际使用中就像是燃油车+电动车合二为一,所以不能简单拿纯电续航来对比这2050公里。对吧?但再怎么说,2000多公里的续航感知绝对够惊人,不用天天跑着找充电桩和加油站,特别适合周末自驾游。
我刚才还翻了下笔记,销售小张在介绍这车时特别强调,荣威M7 DMH每公里油费不足0.2元。说到这个,粗糙算了下,以目前7元多一升,综合油耗在3升/百公里左右,感觉还是有点理想化的成分,至少是最优状态下的表现。平日我自己开类似级别的车,算下来,油费起码能高个30%——不过无所谓,作为厂家的宣传数据,有个参考就够了。
这里顺便聊聊终身质保。刚开始觉得有点太好听,心里隐隐嘀咕,这质保不会有啥坑吧?后来问了下维修师傅才发现,发动机和电池终身质保,首任车主不限年限也不限里程,这是真的。条件是正常使用和合理维护,这倒是合理,毕竟谁都不想赔个大修。上汽集团敢放开嘴巴下这定心丸,说明对核心部件信心满满。供应链上供应的关键零件,比如电池模组、发动机主机,都是由相对成熟的供应商提供,品质相对稳定,才敢做这么大胆的质保承诺。
不过消费者心里还是得有点小警惕,毕竟终身质保的门槛、具体细则还得看合同和细则,首次车主转换和二手车状态下就不管用。话说回来,这样的服务在同价位的竞争对手里,像吉利、奇瑞这些也在跟进,但目前来看,上汽这波质保政策显然更走心。
讲回来,价格方面,这款荣威M7 DMH起步价在8.58万左右,听上去挺有性价比,但同级别里,像比亚迪的秦Plus DM-i,起价差不多,续航略优的版本,两者比较起来,购买理由还是得看用户实际需求。如果你更看重纯电日常通勤和长途驾驶灵活切换,荣威M7 DMH确实有它的优势。供应链的博弈也能影响最终用户体验,比如电池供应紧张时,交付周期和质量保障都会变味。
对了,顺便聊个小跑题。我朋友修理工曾吐槽,现在混动车自己维修,了解系统底层的还不多,换个电池成本比传统车高出不少。所以即使质保全无忧,过了质保期,车主可得长点心了。这点很多消费者没想透。谁又真愿意掌握那么多技术细节呢?这就难怪,车厂花大价钱做终身质保,很大部分是为了增加客户信心,也帮自己分担市场保有量增长后维修服务的压力。
还有个不确定的猜测,对荣威走量有帮助的一个潜在因素是,其生产链和零部件供应在自动化和数字化改造上走得比较快。虽然没有官方具体数据,就是看供应链朋友圈反映,自动化提高了生产灵活性,少点半成品积压,减少交付延迟,这对今年车市这种多变情况很关键。你们怎么看?这会不会是传统大厂逆袭新势力的秘密武器?
最后说说用户心态。去年下半年,我采访了三个不同城市的荣威M7车主,他们分享了用车感受,都提到省心这个关键词。一个北京的小姑娘说:上下班开纯电模式,日常绝对够用,那感觉省钱和环保都拿下了。不过也有上海的老李表示,长途开混动模式有点续航焦虑,毕竟充电桩不够密集。广西的业余车主小郑说:终身质保让我放心买,关键是服务点多。这些碎片印象对我个人理解很有用,毕竟销量背后是无数个具体用户。
那么荣威M7 DMH这种设计,是不是能把活塞发动机和纯电动的优势充分融合?它未来会不会带动更多传统车企把混动做到极致?还是被纯电浪潮完全拍扁?这可能得等几年了。到了时候,混动系统的维修成本和实际持有体验,会不会成为消费者换车的决定性因素?留给咱们慢慢琢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