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上半年,吉利汽车交出了一份 "冰火两重天" 的成绩单:140.9 万辆的销量同比激增 47%,市场份额首次突破 10%,但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滑 14% 至 92.9 亿元。这种 "销量与利润背离" 的现象,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作为深耕汽车领域多年的资深博主,我将从专业视角剖析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
新能源战略全面开花
吉利上半年新能源销量达 72.5 万辆,同比激增 126%,渗透率突破 51.5%。银河系列升级为独立品牌后表现尤为亮眼,单月销量连续突破 10 万辆,累计销量已超 120 万辆。极氪品牌更是以 9.07 万辆的成绩,刷新豪华纯电车型 50 万辆最快交付纪录。这种爆发式增长,得益于吉利在雷神混动、SEA 浩瀚架构等核心技术上的长期投入。
燃油车市场逆势增长
在行业燃油车销量普遍下滑的背景下,吉利燃油车上半年销量达 68.4 万辆,同比增长 8%。星瑞、豪越 L 等主力车型通过 "油电同权" 策略,成功稳住基本盘。7 月燃油车销量同比增幅更是高达 58%,实现连续 5 个月同环比双增长。
多品牌矩阵协同发力
领克品牌上半年销量 15.41 万辆,三年保值率达 54.58%,9 款车型跻身细分市场前十。极氪与领克形成的 "双高端" 格局,不仅提升了品牌溢价能力,更在 30 万 + 价格带实现突破。这种 "大众市场 + 高端市场" 的立体化布局,使吉利在不同消费层级都能捕捉增长机会。
非核心损益的短期冲击
剔除汇兑损失等非经常性因素后,吉利上半年核心归母净利润达 66.6 亿元,同比暴增 102%。26.4 亿元的汇兑损失,主要源于海外业务扩张带来的汇率波动。若对比 2024 年同期 77.3 亿元的一次性资产出售收益,这种利润结构的变化恰恰反映了经营质量的提升。
战略投入的阶段性成本
上半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 21.32% 至 73.28 亿元,主要用于 800V 高压平台、智能驾驶等前沿技术研发。同时,为推动新能源渠道建设,分销及销售费用同比上升 6.4% 至 83.8 亿元。这种 "用利润换未来" 的策略,在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企业的转型期同样出现过。
出口业务的短期承压
尽管新能源出口表现亮眼,但整体出口量同比下滑 8% 至 18.4 万辆,主要受东欧市场波动影响。日韩海运企业的高价策略(单车运费比日韩车企高 5%-10%),叠加专利诉讼等外部挑战,短期内对利润形成压制。
毛利率的逆势提升
吉利上半年毛利率达 16.4%,较 2024 年全年的 15.9% 实现提升。对比比亚迪 2025Q1 的 20.07% 毛利率,虽仍有差距,但已显著优于长城(14.2%)、广汽(-5.8%)等同行。这种改善源于银河系列等高端车型占比提升,以及规模化带来的成本摊薄。
现金流的稳健支撑
截至 6 月底,吉利总现金储备达 588 亿元,较去年底增长 26.1%。这种充裕的现金流,使其在价格战中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同期比亚迪现金储备为 1287 亿元,但考虑到其更大的业务规模,吉利的财务健康度仍处于行业前列。
市场份额的战略卡位
11.44% 的新能源市场份额,较去年缩小与头部企业的差距至 18 个百分点。这种 "以价换量" 策略,在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的当下尤为关键。参考特斯拉 2019 年的 "上海工厂攻坚战",短期利润牺牲往往能换取长期的市场主导权。
技术转化的窗口期
下半年即将量产的 800V 超充车型,预计可将充电效率提升 30%。若能在年底前实现 20% 的车型搭载该技术,有望重新定义用户体验,打开溢价空间。
出口结构的优化
针对欧洲市场的 "本地化生产 + 专利交叉授权" 策略,可能缓解诺基亚专利诉讼的影响。极氪 009 在瑞典、荷兰等地的销冠表现,已为高端化出口奠定基础。
成本控制的精细化
电池采购方面,通过与宁德时代的战略合作,预计 2025 年电芯成本可再降 10%。同时,"一个吉利" 战略下的平台共享(如 SEA 架构复用),将进一步摊薄研发成本。
吉利汽车的 "销量增、利润减" 现象,本质上是传统车企向智能新能源转型的必经阶段。其核心业务盈利能力的提升(核心利润 + 102%)、现金流的稳健(588 亿元储备),以及市场份额的持续扩张(市占率 10%),都表明这是主动的战略选择而非被动的经营危机。
当行业从 "规模竞争" 转向 "价值竞争",吉利在技术储备(3000 + 专利)、产能布局(10 大智能工厂)、用户运营(3000 万基盘用户)上的厚积薄发,或将在 2025 年下半年迎来收获期。毕竟,在汽车产业百年变局中,真正的赢家往往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最能把握转型节奏的企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