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利润暴跌99%,三款油车停产:豪华车巨头为何突然失速?

点击关注不迷路

保时捷利润暴跌99%,三款油车停产:豪华车巨头为何突然失速?-有驾

2025年10月下旬,一条消息在汽车圈炸开了锅:保时捷今年前三季度的营业利润只有4000万欧元,相比去年同期的40亿欧元,暴跌了99%。

要知道,就在两年前,保时捷还是业内公认的“印钞机”:2023年全年营业利润高达73亿欧元,利润率接近18%。

如今,这个数字缩水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0.2%,每卖一辆车,赚的钱可能连加满一箱油都不够。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家以高性能跑车和豪华SUV闻名的品牌,正准备让三款经典燃油车:Macan(燃油版)、718 Boxster 和 718 Cayman陆续退出历史舞台。

其中,Macan可是保时捷全球最畅销的车型,光是今年前九个月就交付了6.4万多辆。可即便卖得动,它也逃不过停产的命运。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市场变了,还是保时捷自己走错了路?

先说结论:

这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一场多重压力叠加下的“系统性失速”。

既有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也有内部战略调整的阵痛,更有消费者口味悄然转移的现实。

先看外部。中国市场的表现,是保时捷利润下滑的“重灾区”。

今年前三季度,保时捷在中国卖了3.2万辆车,同比下滑26%。要知道,中国曾是保时捷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之一,巅峰时期年销量超过9万辆。

如今,这个数字几乎腰斩。

为什么?

很简单,中国消费者的选择变多了。

过去十年,买豪华车基本就是BBA(奔驰、宝马、奥迪)加保时捷。但现在,蔚来、理想、小米、极氪这些本土新能源品牌不仅在智能化、续航、充电体验上全面追赶,价格还更有竞争力。

比如小米SU7 Ultra发布后迅速卖爆,保时捷CEO甚至公开表示“小米的低价策略不能和我们的驾驶能力相提并论”。

这话听着硬气,但市场用脚投票:

越来越多人觉得,花60万买一辆国产电车,可能比花80万买一辆保时捷燃油车更值。

而且,保时捷在中国没有本地化生产电动车型,进口关税高企。光是2025年,预计关税支出就高达7亿欧元。这笔钱,最终要么转嫁给消费者(涨价),要么自己吞下(利润缩水)。

保时捷选择了前者,已经在2025年和2026年加强定价策略,提高售价。

但问题是,当你的车越来越贵,而对手越来越强,消费者还会买单吗?

再看内部。保时捷这几年在电动化道路上走得磕磕绊绊。最早推出的纯电车型Taycan,虽然性能强悍,但成本高、销量低,远未达到预期。

原本计划大干快上,全面转向电动,结果发现市场并不买账。尤其是在欧美,电动车价格战打得激烈,特斯拉带头降价,其他品牌被迫跟进。但保时捷作为高端品牌,降价等于自毁身价,不降价又卖不动。

于是,他们做出了一个看似矛盾的决定:放缓电动化进程。今年9月,保时捷宣布推迟部分纯电车型的推出,终止自建电池工厂的计划,并明确表示,未来的旗舰SUV将不再提供纯电版本,而是主打燃油和插电混动。甚至有消息说,未来两三年内,保时捷可能直接停止在中国销售电动车。

这个转向,本质上是一种“战略回撤”。不是不想电动化,而是发现节奏太快,反而把自己拖垮了。电动化需要巨额投入——新平台、新供应链、新软件系统,每一项都是烧钱的无底洞。而燃油车虽然面临环保压力,但利润依然可观,用户基础也稳固。在两者之间找平衡,成了保时捷眼下最现实的选择。

但平衡谈何容易?三款主力燃油车即将停产,而新车型要到2028年才能形成完整阵容。中间这几年,就是所谓的“产品空窗期”。

Macan燃油版虽然还能卖到2026年中,甚至部分市场延续到2027年,但消费者知道它快“绝版”了,观望情绪会加重。而新一代Macan虽然会基于奥迪Q5平台打造,但定位和体验能否延续保时捷的调性,还是个未知数。

更麻烦的是,转型带来的成本已经实实在在地砸在账面上。今年前三季度,保时捷因战略重组产生了约27亿欧元的特殊支出,包括电池项目终止、平台调整、组织优化等。这些一次性费用,直接把利润压到了地板上。财务负责人乔亨·布雷克纳坦言:“2025年将是保时捷的业绩低谷,从2026年起公司将迎来显著改善。”

这话听着像安慰,但市场未必买账。股价已经说明了一切——保时捷2022年上市时发行价82.5欧元,如今跌到34欧元左右,三年时间腰斩还多。投资者用真金白银表达了担忧。

为了“止血”,保时捷已经开始行动。除了涨价,还计划在2029年前裁员1900人,今年内先裁掉2000个临时岗位。管理层也在换血——现任CEO奥博穆年底卸任,新任CEO迈克尔·莱特斯将于2026年1月上任。这场人事更迭,也被视为公司重塑战略方向的重要信号。

那么,保时捷还有机会翻身吗?

答案是:有,但不容易。

首先,它的品牌价值还在。保时捷三个字,在全球范围内依然代表着性能、精致和驾驶乐趣。哪怕销量下滑,忠实粉丝群体依然庞大。只要产品不崩,口碑不倒,就有翻盘的基础。

其次,它正在调整节奏,不再盲目追求“全电动”。从2028年起,保时捷计划推出更平衡的产品组合——燃油、插混、纯电并存。这种务实策略,或许更适合当前的市场现实。毕竟,不是所有消费者都准备好彻底告别油箱,尤其在充电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的地区。

再者,现金流依然健康。尽管利润暴跌,但汽车业务的净现金流从12.4亿欧元增至13.4亿欧元。这说明,保时捷的日常运营还没到“断血”的地步,仍有资源支撑转型。

但挑战同样巨大。最大的风险在于,消费者会不会在“空窗期”彻底转向其他品牌?一旦用户流失,再想拉回来就难了。尤其是在中国,本土新能源品牌的用户粘性正在快速建立。保时捷如果继续以高姿态应对,可能会错失最后的窗口期。

另一个风险是,过度依赖涨价来维持利润,可能适得其反。豪华车的本质,是提供超出价格的价值感。如果只是单纯涨价,而产品力没有同步提升,消费者会觉得“不值”。特别是在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高净值人群的消费也趋于理性。

说到底,保时捷今天的困境,不只是它一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传统豪华车阵营的缩影。奔驰、宝马、奥迪同样面临电动转型的压力,同样在利润和销量之间艰难平衡。区别在于,保时捷规模更小,抗风险能力更弱,所以阵痛来得更早、更猛。

但换个角度看,这种“早痛”未必是坏事。它逼着保时捷提前看清现实:电动化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而是一道需要精细计算的多选题。既要守住燃油车的基本盘,又要稳妥推进电动化;既要维持品牌调性,又要适应新消费习惯;既要控制成本,又不能牺牲体验。

这条路很难走,但或许才是可持续的出路。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件事也值得思考。我们常常以为大品牌不会倒,经典车型不会停。但市场从不讲情怀,只认供需和价值。保时捷的例子提醒我们:任何企业,无论曾经多么辉煌,一旦跟不上时代的变化,都可能迅速滑落。

当然,现在就给保时捷判“死刑”还为时过早。它手里的牌不算差,只是打法需要更聪明。接下来的两年,将是决定它能否重回正轨的关键期。如果能在2026年稳住阵脚,2028年拿出真正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或许还能上演一场“王者归来”。

但如果继续犹豫、摇摆,或者误判市场,那今天的利润暴跌,可能只是更大危机的开始。

无论如何,我们都正在见证一个时代的转折。燃油车的黄金时代正在落幕,电动车的普及浪潮不可阻挡。但在这个过渡期,谁走得稳,谁才能笑到最后。保时捷的故事,才刚刚进入最紧张的章节。

(全文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