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手头有40万左右的预算,想买一台既能满足日常家用、又能偶尔撒野的SUV,现在可能会陷入纠结——到底是选一台配置丰富的新能源车,还是传统豪华品牌的燃油车?最近,大众途锐突然以39.98万起的“骨折价”冲上热搜,作为一台进口中大型SUV,标配托森四驱和空气悬挂,价格直接杀入国产新能源车的区间,这让不少人直呼“真香”。但问题来了:在新能源当道的今天,这台曾经对标宝马X5的“低调实力派”,真的还能打吗?
一、降价后的途锐,到底给了什么配置?
我们先来看实车。大众途锐虽然挂着大众标,但骨子里流淌的却是豪华车的基因。它和奥迪Q7、保时捷卡宴同平台生产,全系标配空气悬挂和托森全时四驱系统。托森四驱有多厉害?简单来说,这套机械结构的四驱能在车轮打滑时瞬间锁止,自动分配前后轴动力。比如你在泥地里陷车,它能在毫秒间把动力传到有抓地力的轮胎上,脱困能力比很多城市SUV强出一大截。
动力方面,入门款2.0T发动机最大马力265匹,零百加速6.8秒,日常超车完全够用。如果预算加12万,还能上到3.0T V6版本,340匹马力搭配8AT变速箱,一脚油门下去推背感直接拉满。试驾时,我特意找了一段非铺装路面,开启越野模式后,空气悬挂自动升高车身,托森四驱稳稳抓着地面,过交叉轴时几乎没怎么打滑,完全不像一台“城市SUV”的表现。
内饰方面,途锐走的是低调实用路线。12英寸液晶仪表+15英寸中控屏,操作流畅度不输新能源车,实体按键也保留了不少,开车时盲操更方便。座椅用的是真皮材质,填充厚实,长途驾驶不累腰。不过,和理想L9这类“冰箱彩电大沙发”比起来,它的科技感确实弱了点,毕竟没有副驾屏、后排娱乐系统这些“网红配置”。
---
二、哪些人适合买途锐?
适合人群一:三四线城市用户,或者经常跑长途的“老司机”
如果你生活在充电桩覆盖率低的地方,或者经常需要长途自驾,途锐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比如一位内蒙古的车主分享,他每年冬天都要开车穿越雪原,途锐的机械四驱和雪地模式让他在零下20℃的天气里也能稳稳行驶,而他的朋友开某新势力电车,低温续航直接打五折,半路还得找充电桩,“差点冻成冰棍”。
适合人群二:轻度越野爱好者
虽然途锐没有硬派越野车的大梁结构,但托森四驱+空气悬挂的组合,让它能应付大部分非铺装路面。浙江一位车主开着途锐去川西,翻越海拔4500米的垭口时,同行的丰田普拉多车主都惊讶:“你这车居然能跟到这里?”途锐的接近角、离去角设计合理,底盘防护也到位,轻度穿越完全没问题。
适合人群三:追求“性价比豪华”的务实派
花40万买一台和奥迪Q7同平台的进口车,对很多人来说是个划算的选择。山东一位车主算过一笔账:Q7入门版要60万,而途锐3.0T顶配优惠后才55万,省下的钱够加三年油,“开出去别人问起来,就说这是‘换标Q7’,面子里子都有了”。
---
三、和新能源车比,途锐输在哪儿?
当然,途锐也不是完美无缺。和理想L9、问界M9这些新能源车比,它的短板很明显:
1. 空间灵活性不足:车长不到4.9米,后排座椅放倒后只能算“单人床”,而理想L9能直接变“双人床房车”。
2. 智能化落后:没有激光雷达、城市NOA这些高阶智驾功能,自动泊车还得靠老司机自己打方向。
3. 用车成本高:2.0T版本市区油耗11L左右,比插混车贵不少,一年油费多花几千块。
不过,途锐的拥趸们也有自己的理由。北京一位越野俱乐部成员说:“新能源车就像智能手机,功能多但怕摔;途锐像诺基亚,关键时刻绝对靠谱。”他去年带队去阿拉善,队里一台电车半路趴窝,最后还是靠他的途锐拖了出来。
---
四、买途锐前,必须想清楚这三点
1. 你是否需要为“1%的需求买单”?
如果你一年到头都在城市通勤,偶尔想自驾游,租一台硬派越野车可能更划算。但如果你每周都要进山钓鱼、露营,途锐的机械素质绝对能让你少很多麻烦。
2. 品牌光环重要吗?
同样40万,买新能源车会被夸“懂科技”,买途锐可能会被问“为啥不买BBA”。但真正懂车的人知道,途锐的底盘和四驱系统比同价位的奔驰GLC、宝马X3更扎实。
3. 你愿意接受“低调”吗?
途锐的车主画像很清晰:不追求浮夸 logo,更看重内在实力。一位车主开玩笑:“开这车去接客户,人家以为我开途观,结果一上车发现座椅带按摩,立马改口夸我有品位。”
---
五、总结:它可能不是最潮的,但一定是最稳的
实拍体验下来,途锐就像一位“全能型老将”——没有花哨的噱头,但机械素质过硬,降价后性价比突出。如果你想要一台能陪你上山下海、皮实耐造的车,途锐依然值得考虑;但如果你更在意智能座舱、超低油耗,同价位的新能源车或许更适合。
最后说个真实案例:广东一位车主同时拥有途锐和理想L9,平时市区开电车省钱,周末开途锐带家人去海边冲浪。他说:“成年人不做选择,但如果只能留一台,我会选途锐——电车可以租,但机械四驱的踏实感,新能源车给不了。”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降价到39.98万起的途锐,值不值得选?答案或许就藏在你的用车场景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