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凭十一万多辆销量登顶1到10月新势力榜单,业绩与股东战略布局逐步显现实力与挑战

零跑十一万多辆,登顶新势力销量榜单,这数字一出,朋友圈炸了。10月26号,Stellantis砸了15亿欧买了它两成股份,顺带还打算在荷兰设合资公司,负责零跑全球出口。这官宣一出,媒体和网友的反应可谓五味杂陈——有人说真能打,有人质疑老板朱江明不是要跑路吗?更有槽点,卖车的朋友刚跟我抱怨说:这消息发出来,客户都问我零跑到底稳不稳,真是烦死人。这背后的故事没那么简单。

11万多辆是个啥概念?对比广汽埃安,同期销量勉强过10万,但广汽背靠大集团,资金链稳得很。而零跑是纯民营,从0做起来,还能一路跑到第一,光纯跑量这块就不简单;更别说它现在的单车售价居然还能保持在18万上下,这价格放在三四线县城卖,渠道往下扎实操起来并不容易,背后涉及的供应链协调就像一锅粥:研发推线、供应商能力调配,一不小心就乱喷锅灰。

零跑凭十一万多辆销量登顶1到10月新势力榜单,业绩与股东战略布局逐步显现实力与挑战-有驾

说到供应链,这儿有个典型场景。上个月和零跑一位内部供应链经理聊天,他说:我们就像一个乐队指挥,把几百个零部件供应商调成一个合拍的交响乐,稍不留神,价格谈不拢或某零部件涨价,整个节奏都乱套。这其实很接地气,普通人可能想不到,研发设计完了,车辆就能卖。实际上,零跑要在保持毛利率基本正向的情况下,持续给三四线市场降价促销,风险极大——来点外部冲击,比如补贴变动,价格战加剧,利润表瞬间翻车不是梦。

零跑这半年毛利率1.2%放在业内算是个高光了,毕竟像蔚来、理想那种市占头部玩家,毛利率都在3%上下的徘徊。1.2%是刚刚转正,多多少少说明调价策略见效,平台升级也开始露出回报。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零跑上半年净亏损28亿,这比例确实吓人。亏损这么大,靠什么支撑?我猜测是研发持续投入、市场扩张和售后建设三棍子打死,资金压力大到传闻朱江明可能跑路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说法我没细想过到底准不准,只是市场情绪太浮躁)

说到朱江明跑路,那我得给大家划个重点。很多声音早早定性为跑路预兆,但我觉得不太公平。像汽车企业,亏损期长、资金链紧是家常便饭,特别是在新势力阵营里。给我自己做比喻,就是刚准备做个新菜谱,前期材料贵,难吃时顾客少,你就敢不敢坚持?零跑现在借Stellantis这笔投资和渠道,算是搭上了欧洲出口快车道,要是能盯住技术同步升级,三五年内还是有希望的。

零跑凭十一万多辆销量登顶1到10月新势力榜单,业绩与股东战略布局逐步显现实力与挑战-有驾

转念一想,Stellantis的介入反而带来不确定感。官方说2025年技术合作才开启,那咱们这几年靠啥?零跑自研能挺住吗?欧盟最近对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也让人揪心。大概率2024、2025年,中国品牌出海欧洲面临的关税壁垒会更严,Stellantis的护城河能不能帮零跑彻底隔断风险谁也说不好。市场反应足够直接,股价波动明显,昨天涨停,今天看新闻又捂脸下跌,投资人的神经跟着跳舞。

说到这,我忍不住想起上个月见的一个二手车维修工,聊他对零跑的看法,他很实诚:卖车便宜好买,坏了零件换难,售后不完善,口碑会折损得很快。这跟零跑急于跑量的策略形成对比,高价车型推出得快,低端市场推广也猛,如何同时抓住用户心理,打造口碑,难度真不小。譬如说,同价位的比亚迪汉(样本少),虽然宣传力度不俗,实际用户满意度跟售后体验才是肌理层面的较量。

突然跑题,想说我身边一个老朋友,前段时间试驾了C11,回来直呼:配置真厚道,就怕以后保值率跌得快。我心算了一下,起售价18万,市场补贴逐年退,折旧速度可能比燃油车更快,这成本压力何时能缓解?这可不是单纯靠头铁就能撑住。

零跑凭十一万多辆销量登顶1到10月新势力榜单,业绩与股东战略布局逐步显现实力与挑战-有驾

再回头说销量,零跑完成全年任务了不到80%,剩下两个月压力山大,经销商私下反应年底冲量忙不过来,一些优惠临时撤也让客户犹豫。这背后的逻辑,用我之前做研发时的流程比喻就是:你已经赶不上第一批上市的使者,剩下的都是补救和调整,节奏和质量都不易。

还有一点引人深思:零跑渠道向县城下沉,你能想象毕竟汽车购买力和渠道服务能力的错位?销售说:县城很多客户还在观望,维修网点布建跟不上,老百姓开着新电车回不了家多尴尬。这点明显低估了。

这一切都说明,零跑这条逆袭路,做得比表面看上去要复杂得多。车企之间的供应链博弈,也不是简单的价格战决定,还有市场感知、技术蓄积、资金链活力共同作用。相比起那些大集团单纯靠品牌背书砸推广,零跑必须算计每一分钱和每一辆车,算起来他的百公里边际成本估计只能用血肉淋漓形容。

零跑凭十一万多辆销量登顶1到10月新势力榜单,业绩与股东战略布局逐步显现实力与挑战-有驾

最后我不禁想问,未来的零跑能否保住这股跳高袋鼠劲头?还是说,我们会在巴黎街头真遇到欧洲SUV航母般的中华品牌,揭开新一代中国电车全球化的真相?这条路如此多舛,谁又敢断言答案?

(这段先按下不表)

今晚翻看朋友圈,有个零跑经销商发了个截图,他写:成交一辆C11,客户二次回购概率超50%,这数据让人撑不住压力但又必须坚持。直接暴露了销售环节的微妙心理和市场局面,也算给我头脑补了点实际温度。讲到这里,你怎么看零跑接下来的难题,或者说,中国新势力品牌的下一步棋,会更偏技术还是市场?

零跑凭十一万多辆销量登顶1到10月新势力榜单,业绩与股东战略布局逐步显现实力与挑战-有驾

聊到这,你们会不会也忍不住想,买一辆零跑当跳高袋鼠,到底是一场赌局还是投注未来?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