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1世纪,中国的电动车在街上跑得是挺疯的,弄得满城都是,可国外的人呢,还老死守着油车,不肯放手!
实际上,并不是外国人不愿意用油车,而是咱们中国的电动车太激烈了,直接把国外的车队甩了好几条街。
现如今,大家虽然都渴望能跟上,但实际能力还差得远,这全都归因于三大“令人心碎”又“挺现实”的真相!
●—≺ 关于电车政策的优惠措施 ≻—●
首要的事情就是电车政策的优惠力度,至于这些政策有没有起效,最有说服力的还是那些数据了!
拿2025年1到7月的长序列数据来说吧,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经达到了823.3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9.2%。这份成绩单,当然可以从“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两块儿看出来点门道!
在国内市场,销量走到了691.3万辆,比去年同期多了32.3%,涨势挺猛。说到底,这主要跟中国自主品牌电车的市场占有率迅速上升有关系,订单也是一路飙升的。
比如7月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榜单前几名,像比亚迪、吉利汽车和长安汽车这些品牌,都是因为自主研发能力特别牛,从而推动了一波新的销售高峰。
说到出口市场的情况啊,受这几个月中美贸易战的影响,新能源汽车的出口销量也受到了一些冲击,不过到今年7月底,整体来说还是交出了一份让人还能接受的成绩单。
出口的数量有130.8万辆,比去年同期多了84.6%,占到汽车出口总量的34.4%。这次的出口市场主要还得靠中南美洲、中东这些新兴区域,贡献率比之前还提高了超过六成!
之所以能取得这么明显的效果,和国家推出的电车补贴措施关系大了,比如“以旧换新”的补贴,真是用实打实的“真金白银”帮消费者谋福利。
就在上个月底左右,第三批补贴资金已经陆续到位啦,相关的钱直接打到消费者账户上。如果你用的是“车电分离”那套方式,还能再享受“免税”优惠呢。
看看欧美国家,喊得挺响亮,谁都喊得挺有劲,但真正实行起来,常常就会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比如美国的新能源汽车税收减免政策,其实并不是一直都存在的,而是把时间限制在了9月底之前。
一旦错过了这个时间点,买新能源车就不享受税收减免这档子优惠了。有不少打算再观望、等一等的消费者,就陷入了两难:要赶紧下单,还是继续再等等?
看看欧洲那些国家,情况也是一样的。啥原因呢?主要还是因为背后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导致新能源车的销量一直不怎么温热。
拿法国来说吧,并不是所有愿意买电车的民众都能拿到补贴的。政府只为年收入在5万以下的家庭提供补助,超过这个数字的,就算是高收入群体,也就没资格得到这些优惠和补贴啦。
除了中国在新能源车的政策支持方面明显比其他国家优越之外,还有个挺关键的事情,就是要给新能源汽车充电,没哪个国家像中国这么方便。
充电比加油要方便多了。
这也怪不得人们说中国是“基建狂魔”嘛,既然这么多电车车主,那对应的公共服务设施,比如电桩啥的,也得是快点、稳点、足量地搞到位,不能含糊。
看看整个中国,已经建好的公共充电桩大概有360万个,虽然高速公路网还没全部通达,但覆盖率也差不多是99%了。
就连电动车的充电技术也彰显出了所谓的“中国速度”,那“10分钟快充”技术一旦实现量产,马上就推向了全国各地。
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位于首都北京昌平区新建的“超充站”,每百公里充电只要3分钟。这个3分钟到底意味着啥呢?就是只需插上充电枪,刷几下短视频的功夫,电动车就能满血复活。
就算是海拔高得吓人的川藏地区,也不用担心找不到充电桩啥的,能看得到的“换电站”,同样只需要3分钟,就能轻松搞定“换电”操作,一键搞定,方便得很。
所以说,在国内买电车一点儿都不用担心充电难的问题,国家正全力推行“充电”加“换电”的双保险体系,把大部分人买电车的后顾之忧都给解决了。
因为充电比加油还更方便,也更加实惠,所以才会在中国大街小巷看到满城跑的电车。
一对比欧美就能看出挺大的不一样,既然这个出行工具的“性价比”这么高,为什么欧美那边还一直坚持油车,占据大街小巷呢?这其实跟他们的充电桩覆盖率只有15%左右的现实有关系。
拿德国来对比,如果中国每公里有5个充电桩,那德国每公里大概只有1个充电桩。如果几辆电动车同时遇到没电的尴尬,那岂不是“头破血流”似的场景?
看看欧美国家,充电桩的总数实在是少得可怜。如果用中国的350万公共充电桩来作比,那欧美这些国家的充电桩总数加起来也不到中国的两成。
●—≺ 电动车拼命降价打“价格战” ≻—●
最后一个原因得算“市场环境”啦,和它配套的电动车价格,也是在消费者挑车型时会特别重视的一个关键点。
不用多说,国产电车在国内外市场都占有一席之地,主要原因就是靠着完整的产业链支持。同时,这也让它们在价格方面比国外品牌更有优势,是个很明显的竞争力所在。
以“比亚迪海豚”这款电车为例,国内售价才9.98万元,可一到澳洲市场,光是入门版就要卖到22万元,价格差距还不小,当然啦,这也跟出口关税啥的有关系。
中国能敢打“价格战”,主要靠的是垂直一体化的产业链带来的规模优势。就是因为从锂矿开采到整车制造,全部都能自主研发和生产,才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成本。
和中国走的电动车技术路线不太一样,欧美国家没有全部产业链的生产条件,锂和钴这些矿产资源也缺乏,这就让他们的生产很容易遭遇“卡脖子”的难题!
因为自主研发的难度比较大,欧美国家也就不得不采取多种技术路线,但选择这种方式的话,随时可能受到国家关系的牵扯,供应链也可能被突然切断,真是挺头疼的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