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米SU7以21.59万元的起售价引爆市场时,关于“这辆车究竟是谁造的”的讨论也达到顶峰。车尾醒目的“北京小米”字样与工信部备案的北汽越野生产资质,揭示了一个跨界造车的经典叙事——从借船出海到自力更生的战略跃迁。
北汽代工:跨界造车的必经之路
2023年工信部申报信息显示,小米SU7的生产企业明确标注为“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这一选择充满现实考量:北汽越野作为北汽集团全资子公司,拥有成熟的燃油车产线改造能力,其北京生产基地的闲置产能恰好满足小米快速量产的需求。
在合作细节上,小米并非简单贴牌。据申报资料披露,北汽越野生产线新增700台工业机器人,并采用小米自研的质量检测系统。这种深度介入的代工模式,与蔚来初期携手江淮、小鹏联姻海马的路径如出一辙,本质是互联网车企跨越生产资质壁垒的智慧解法。
亦庄工厂:9100吨压铸机的野望
就在北汽代工的同时,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一座占地71.8万平方米的超级工厂正拔地而起。这座按工业4.0标准建设的基地,藏着小米的终极野心——冲压车间配备德国舒勒5G智能生产线,车身车间布局自研9100吨巨型压铸机集群,电池车间更是直接接入宁德时代CTP技术。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工厂的“双轨制”设计:既能兼容北汽代工阶段的供应链体系,又为自研的摩德纳架构预留升级空间。这种“代工+自建”的并行策略,既规避了新势力常见的产能地狱,又确保了核心技术的自主权。
供应链博弈:央企基因与科技赋能的融合
透过SU7的底盘拆解图,可见中汽集团旗下7家供应商的身影。东风汽车提供的电机控制器能效达IPCC Level5标准,中联重科的空压机功率密度提升40%,这些央企资源与小米的智能座舱、全栈自研驾驶系统形成奇妙的化学反应。
但真正的突破在于生产资质。2023年小米获得稀缺的新能源汽车生产牌照,使其能合法开展L2+级智能驾驶测试。这份资质背后,是雷军“十倍投入”承诺的具象化——亦庄工厂仅电池车间就投入15亿元,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从北汽代工到自建工厂,小米SU7的生产故事恰似中国智能电动车发展的微缩史诗。当车尾的“北京小米”最终变为“小米汽车”,这场关于制造话语权的战役才真正吹响号角。正如雷军所言:“智能汽车的本质是消费电子”,而消费电子的终极胜负手,永远掌握在自有产线的手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