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提新车的李女士在零下5℃的高速上开了空调,476公里就电量告急,宣传册上的“1000公里综合续航”此时像个笑话。
理想L7车主官方说纯电能跑210公里,零下20度实测只剩152公里,缩水近三成。 车企实验室里跑出的“超长续航”,到了真实世界为何集体失灵?
今天用数据撕开这层遮羞布。
一、车企的“数字游戏”
CLTC测试标准是车企最爱的“美颜神器”:28.5km/h龟速、恒温25℃、关空调、无风阻,连轮胎都选低滚阻专用款。 这种“温室花朵式”测出的续航,和用户实际用车场景隔着一个太平洋。
真实高速场景? 时速100km/h时风阻能耗暴增30%,开空调再砍掉15%电量,零下低温让电池活性再降40%。 三刀下去,标称1000公里的车,实际能跑500公里已是谢天谢地。
某车型宣称“纯电续航120公里”,实际电池电量到20%就强制启动发动机,用户能用的只有80%电量。 所谓120公里,不过是实验室里榨干最后一丝电量的理论值。
二、北方冬天续航腰斩
2025年媒体对三款热销插混MPV的极限测试说明一切,满载开空调跑高速,别克GL8插混跑出1017.9公里,腾势D9仅726.2公里,魏牌高山795公里。
看似成绩不错? 测试环境仍是“理想模式”:封闭场地、匀速120km/h、空调24℃恒温,这已是普通人难以复刻的“最优解”。
真实车主的遭遇残酷:
理想L7在零下20℃积雪路面,纯电续航从210公里暴跌至152公里,空调能耗占比高达38%;
某混动SUV车主在-5℃高速开空调,实际续航476公里,不足宣传值一半;
北方车主集体反馈:冬季插混车实际续航普遍只有标称值的50%-60%,缩水最严重的车型连40%都达不到。
三、低温续航暴跌的元凶
锂电池在零下环境如同被“冻僵”:电解液变粘稠,锂离子移动速度骤降,可用容量缩水15%。 此时再开暖风,这座“电老虎”功率高达5kW,相当于同时点亮50个100瓦灯泡。
车企对此心知肚明,却选择掩耳盗铃。 某品牌增程车型搭载的“全车域热管理系统”,低温下能效比竞品低20%,导致冬季续航达成率垫底。
宣传册里用小字标注“数据基于CLTC工况”,把责任推给“用户不会开车”。
四、“隐藏电量”猫腻
深蓝汽车曾自曝行业潜规则,部分车型标注的120公里续航,其实是电量从100%用到发动机强制启动(约20%电量)的距离,非电池真实总容量。
这意味着用户花100%的钱,只买到80%的电量。
深蓝SL03反向操作:标称200公里续航对应100%到20%电量,若强制用到0%实际能跑240公里。 这类老实车企太少,多数品牌用“保护电池寿命”当借口,暗砍用户权益。
五、续航逆袭的少数派
并非所有车企都玩数字游戏。 2025年华南媒体实测10万级插混SUV,蓝电E5 PLUS官标纯电续航165公里,实际跑出242.1公里,达成率157%;风云T9标120公里跑出141.8公里,达成率122%。
比亚迪秦L DM-i和东风风神L7,前者官宣2100公里续航,媒体实测1977公里(达成率98.85%);后者挑战赛跑出2054公里,比官方数据还高。
核心在于技术真突破,秦L DM-i的发动机热效率达46.06%,馈电油耗仅3.5L/百公里。
六、维权困局
车主想讨说法? 难如登天。
证明续航虚标需自费委托第三方检测,费用2-5万元,耗时超3个月。 即便胜诉,车企违法成本极低:2024年某品牌因虚假宣传被罚50万元,仅相当于涉事车型销售额的0.03%。
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更残酷:2024年新能源续航投诉结案率仅37%。
尾声
当车企用实验室数据堆砌营销话术,当冬季续航缩水被归咎于“用户不会开”,当50万罚款不如4S店一天营业额,消费者握着的方向盘,还能驶向诚信的终点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