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阵子,关注汽车行业的朋友们可能都听说了一件大事。
就在两个多月前,国内将近二十家大大小小的汽车厂,包括像一汽、东风、比亚迪、小米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品牌,都站出来集体表态,向社会和他们的合作伙伴做出了一个听起来非常给力的承诺:以后给供应商结款,保证在60天之内搞定。
这事儿当时可热闹了,因为国家正好出台了新规定,要求大企业不能拖欠中小企业的钱,这些车企的快速响应,让成千上万给他们提供零件、做配套服务的中小供应商们看到了希望,感觉这回总算能早点拿到辛苦钱了。
毕竟,在生意场上,现金流就是命脉。
大家都在想,这回大佬们都发话了,应该稳了吧?
可现在,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当初那份信誓旦旦的承诺,到底落实得怎么样了?
那些供应商的银行账户,真的如期收到款项了吗?
这事儿,咱们得好好聊聊,看看这60天账期,究竟是实打实的福利,还是一张看得见摸不着的大饼。
平心而论,我们不能说所有企业都在“放空炮”。
根据国家工信部最近发布的一些信息来看,确实有几家企业做得不错,可以称得上是“模范生”。
比如中国一汽,他们为了兑现承诺,专门成立了一个跨部门的特别工作小组,从签合同到付款,整个流程都设计得明明白白,还有人专门监督,确保每个环节都不掉链子。
还有广汽集团,他们更进一步,搞了一套智能化的管理系统,从车企下订单开始,到供应商的货送进仓库、双方对账,再到最后把钱打过去,整个过程都能在系统里看得清清楚楚,哪个步骤慢了,马上就能发现。
赛力斯汽车也是一个好例子,他们不仅保证准时付钱,还把整个流程都数字化了,让供应商能随时查到自己的款项进行到哪一步了,就像我们查快递信息一样方便。
这几家企业的做法,确实让人看到了诚意和改变的决心,也给整个行业开了个好头。
但是,阳光底下总有阴影。
当我们把视线从这些被表扬的“优等生”身上移开,去听听更多普通供应商的声音时,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了。
一位给某个挺有名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供货的供应商就私下里说,他们公司确实收到了车企发来的关于缩短账期的通知文件,但真到了实际操作层面,比如签新的采购合同、走财务付款流程时,发现一切都还是老样子,根本没变。
这就好比说,口头上的承诺喊得震天响,但实际行动却还在原地踏步。
另一位供应商则分析得更深一些,他觉得这事儿没那么容易。
他说,缩短付款周期,不是老板拍个板就能成的。
这背后牵扯到公司内部的采购部、法务部、财务部等好几个核心部门的协同工作,整个公司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甚至电脑系统都要进行大改造。
对于一个庞大的汽车厂来说,想在短短两个月内完成这么大的变革,确实是有点强人所难。
更有普遍性的是,很多供应商从一开始就对这个“60天账期”没抱太高的期望。
一位在供应链里干了多年的资深人士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中的“门道”。
他说,这里面可以操作的空间太大了。
比如说,账期从哪天开始算?
是供应商把货送到车企仓库的那天,还是等车企慢悠悠地走完内部的检验、入库、签字流程,最终确认“验收合格”的那天?
这个“验收”过程,车企完全可以拖上一段时间。
光是利用这个环节,就能名正言顺地把60天的账期,实际拉长到90天甚至更久。
这番话,说出了许多供应商的心声和无奈。
他们在这个产业链里,话语权太弱了。
国家为了给他们撑腰,甚至专门开通了一个线上问题反映渠道,但很多供应商表示,他们根本没用过,也不敢用。
为什么?
一位供应商的员工说得非常实在:“我们和车企的关系很微妙,我们是求着他们给订单。如果为了催款去投诉,万一把客户得罪了,人家以后不给我们订单了怎么办?接受长账期,我们还能勉强生存;可要是连订单都没了,那就真的要关门了。”这种被动的处境,让他们在账期问题上只能选择妥协。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往深处挖一挖,看看汽车行业这个根深蒂固的“长账期”到底是怎么来的。
实际上,在汽车这个庞大的产业链里,“半年甚至一年才能收到货款”早已是见怪不怪的常态。
有数据显示,2024年,上市车企的平均应付账款周转天数达到了惊人的182天。
这个数字虽然不完全等同于实际结款时间,但也足够说明问题了:供应商把货交了,钱要等上大半年才能到手。
更让供应商头疼的是,很多车企还普遍使用一种叫做“商业承兑汇票”的方式来支付。
这东西说白了,就不是现金,而是一张车企开出的“远期支票”或者说“欠条”。
比如,车企给你一张6个月后才能兑现的汇票,那就意味着,在原本约定的账期结束之后,你还得再等上整整半年才能拿到钱。
如果你公司急需用钱周转,想提前把这张“欠条”换成现金,也不是不行,但你得自己掏一笔不菲的利息给银行,这叫“贴现”。
这么一来一回,供应商本就微薄的利润,又被这无形的成本给吃掉了一块。
那么,车企为什么非要这么做呢?
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样会把供应商逼到绝境吗?
答案可能有些残酷:因为他们自己也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
这不是空穴来风,看看上市车企的财报就知道了。
截至2024年底,包括比亚迪、上汽、吉利在内的12家主要车企,欠着供应商的钱(也就是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加起来,总额已经高达9600多亿元,快要接近一万亿的规模了。
这个数字,占了他们流动负债的一半还多。
我们拿现在势头很猛的比亚迪来举个例子,2025年第一季度,它需要支付给供应商的账款高达2507亿元,而它同期通过卖车等主营业务赚回来的现金净额只有85.81亿元。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所有供应商都同时要求把账期缩短到60天,比亚迪就需要立刻额外拿出上千亿的现金来填补这个缺口。
这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都是一个足以动摇根基的巨大挑战,很可能会引发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说到底,车企的这种做法,是整个行业激烈内卷的产物。
近几年来,汽车市场的价格战打得异常惨烈,消费者买车是便宜了,但车企的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汽车行业的利润率已经从几年前的7.3%一路下滑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的3.9%,创下了新低。
车卖不出去,库存积压严重,赚钱越来越难。
在这样的困境下,车企为了自保,只能想尽一切办法降低成本,而将资金压力向上游的供应商转移,就成了一个心照不宣的行业“潜规则”。
因此,要想真正实现“60天账期”这个美好的承诺,核心问题已经不在于车企和供应商之间的博弈,而在于车企自身能否先从经营的泥潭中走出来。
只有当车企自己能够健康、稳定地盈利,拥有了良性的现金流,他们才有能力、也才有意愿去改善整个供应链的生态,让那些辛勤付出的供应商们,能够早日拿到本该属于他们的血汗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