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M7首日订单爆火,配置齐全,空间大智能全家适用

为什么这台全新问界M7一开启预订,24小时就15万台订单?是车卖得太好,还是互联网造了个神话?有人说,现在买车就是买“新鲜感”,你得跟着潮流,不然就觉得落伍了。但换个角度想,真有人那么冲动吗?人花三十万,图个啥?

我常琢磨,国人换车的心思其实很怪,既要面子又要里子。外观要唬人,空间要堆满,配置要卷到飞起,智能系统还得“你一句我一句”跟人对话,就像多了个活人陪着。开车出门,哪怕不动助驾,至少得有能吹牛的资本。问界M7的思路,就是给你这些你想要的全部打包。

先说“大”,现在大家都讲“大就是好”,很多其实未必真有六个人要坐,但只要车够大、够宽敞——“能装下全家族的排面”,这就是身份的证明。你要买车,是不是多数也先看“参数表”?长多少、宽多少、轴距多长,有没有三排座椅、二排小桌板、零重力座椅?不吹不黑,问界M7在尺寸这块下了不少血本,车大就是牛气,进村进城都带劲。

然后到智能化。“车机功能”“辅助驾驶”现在都成新车的标配了。以前看导航够不够用,现在要看语音够不够懂你,能不能一句话喂四五个指令,还得给你加AR抬头显示,有意思吧?还有副驾娱乐屏,谁不想约会路上让媳妇玩会儿短视频?华为的智驾这些年吹出来了,所以新M7一看堆硬件就是个“认真做事儿”的架势,装了更多雷达,更灵活的视觉,连掉头都能自己搞定一半。

说到这儿我问一句,咱买车真的用那么多“黑科技”吗?你要让家里的长辈开,老头老太太会不会第一时间关掉?要是只能出差自己开,可能最习惯的还是“人脑-手脚-眼睛”那一套流程。但就是喜欢,有这个功能就代表“与时俱进”。哪怕一年只用几次,也值得拿来吹嘘对吧。

问界M7首日订单爆火,配置齐全,空间大智能全家适用-有驾
问界M7首日订单爆火,配置齐全,空间大智能全家适用-有驾
问界M7首日订单爆火,配置齐全,空间大智能全家适用-有驾
问界M7首日订单爆火,配置齐全,空间大智能全家适用-有驾

再讲点现实的,这次新车预售订金2000抵5000,看上去让人很心动,不定都亏了。这种“优惠套路”很懂中国人心思嘛,羊毛出在猪身上,都感觉自己占了个大便宜。但真到提车交全款的时候,你会发现金额没少,但内心满足感翻倍了。你要说车价高,我不觉得有人是真在乎这几千块折扣,更多是“早下手比晚下手有优势”的心理。买新车是一场仪式,仪式感谁都想要。

按理讲,这台新M7动力上也给了你面子,有纯电也有增程,单电机能省心、双电机能拉风,你买哪一款?我想大部分家庭型用户还会选增程,心里总埋着“一两千公里不开充电”的踏实感,“纯电焦虑”这几年没被根本消灭。所以华为这车型,就是“宜家又宜商”,进可攻,退可守,打中用户的犹豫和不安,不走极端,全给你留条路。

顺带再说说外观。这几年新品牌一水的灯条、镀铬、双色漆,问界的“鲲鹏设计”其实并不出格,倒是有人觉得,贵气要靠“气质”来传递。六种颜色,搞得像买新手机,总提醒你要“个性定制”那感觉,但你问问真订车人的选择,蓝的黑的占大多数。红色、绿色终归还是小众。外观没短板,内饰拉满科技,这才是主流人群的心理安全感。

说个题外话,有时候看车展、看发布会,大家都痴迷于“激光雷达”和“智驾算法”,但去4S店真正进来的客户关心的永远是“这车开出去实不实用?后排能不能翘着腿躺着?”。我身边也有好些老中青的朋友,买车标准就这几个:外观别太低调,空间要足,座椅舒服,最好还有高科技,说出去不落后。新M7就是精确盘拿捏了这套逻辑,配置一个都不少,花三十万买的就是省心。

有的人觉得,这波问界M7销量有华为热度加持,是不是“收智商税”?可冷静想想,买问界M7的人,大多不是纯粹的品牌追随,而是怕错过“下一件大事”——国内新能源市场实在太卷,不抢占节点真怕被新技术落下。当马路上越来越多类似车型时,朋友同事交流时就能多插一句,“我用的就是华为的那套助驾系统”,“咱新车空间比你大一截”,投射的是一种时代感的安全焦虑。

有人说现在汽车已经不只是出行工具,更像家里的“移动第二客厅”。新M7这套2+2+2的布局,除了主打六座适合拖家带口,其实也挺方便商务应酬。副驾娱乐屏,后排冷暖箱、小桌板,这些细节全是给买单人的面子。讲究的买家关心的是“体验拉满”而不是“极致性价比”。中国新中产阶层已经进阶到了买“舒服”和“炫耀感”共存的阶段。

我总好奇,国内新车为什么越来越走“大车+黑科技”的路子?其实也不难理解,城镇化三四线城市家庭基数大,“面子工程”还是得靠车子来除了房子之外撑场面;一二线城市的年轻用户,则是被智能化功能洗过脑,觉得日常出行只要智驾能帮上忙,堵车也能少点烦心。于是大家就都盯上了一个方向,那就是:“别人的车有的功能,我不能少。”

问界M7首日订单爆火,配置齐全,空间大智能全家适用-有驾

既然问界M7这次硬件都下足了本钱,软件也堆上去了,各种大屏、HUD、音响系统一应俱全,华为的名头又够响,这波订单火爆其实也好理解。你问后续会不会“交付掉队”?可能还是有波动,但这个数据的营销口号已经录进了大家的消费认知。别的品牌后续压力就大了,什么叫标杆,销量能佐证的才叫标杆。

说句直白的,这次问界M7的热度是互联网的造势,但背后是国人买车取向的真实变迁。早些年买车讲究省油、耐造、空间大,不讲究智能。可现在你看看周围,“大,得有;智能,必须卷到家;配置,谁也别落后。”问界M7用实际行动回应了这种潮流。

最后我想抛个问题,全新问界M7这种“大+智能”的模式,是噱头,还是新常态?我觉得未来车市会陷入一场更无休止的卷:你今天9977的智驾,明天我带上5D的沉浸娱乐舱;你能副驾看短剧,我后排直接唱KTV。关键就是看谁第一时间满足了用户“明天的幻想”,车市就会永远热闹下去。

问界M7首日订单爆火,配置齐全,空间大智能全家适用-有驾

所以总结一句,问界M7为什么火?因为它精准击中了国人对车的“面子+智能+舒适安全”的焦虑;它把所有你以为新潮的东西一次性堆满,省的你纠结很多年,“一步到位”。买的人既可以买体验、配置、空间,也能买一个不断变化、大有可为的未来——这大概就是它崛起的密码。

你同意吗?或者,你实际拿到车以后,会不会又发现——“当初看重的智能,最后只是个新鲜玩具”?会不会最后,陪家人去郊游的“空间”和路上能聊能吹牛的“面子”,比黑科技更重要?其实,哪怕一切都成“谈资”,只要让人觉得满意,那这三十万也就花得不亏。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