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咱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私家车几乎成了家家户户的标配。
可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也让很多人犯了难:车子到底是经常开着好,还是停在车位上“静养”更爱惜车?
尤其是在特殊时期或者因为工作繁忙,车子一停就是十天半个月,看着它安安静静地待着,不产生里程,不消耗燃油,似乎是在省钱。
但实际上,这种看似保护车辆的做法,可能正在不知不觉中给您的爱车带来一系列难以挽回的损伤。
车辆这种精密的机械集合体,它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行驶,长期停放所造成的损害,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咱们先从最直观、也最容易出问题的部件说起——汽车电瓶。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出差或旅游回来,兴冲冲地准备开车出门,结果钥匙拧了好几圈,车子除了仪表盘微弱地闪烁几下,就是发动机传来有气无力的“咔哒”声,怎么也打不着火。
这时候,多半就是电瓶“罢工”了。
这可不仅仅是电量耗尽那么简单。
汽车在熄火状态下,并不是完全断电的,车上的防盗系统、行车电脑模块等都处在待机状态,会持续消耗微弱的电流,这在专业上叫做“静态放电”。
如果只是停一两天,这点消耗无伤大雅,但如果时间超过两周,问题就来了。
电瓶内部的铅板会开始发生一种叫做“硫化”的化学反应,形成一层坚硬的白色硫酸铅结晶。
这层结晶会附着在极板上,阻碍电能的储存和释放,导致电瓶的蓄电能力永久性下降。
有数据显示,车辆静置超过两周,电瓶的有效容量就可能永久性地损失百分之五左右。
如果停放时间长达三个月,那么再次启动时,点火失败的概率会惊人地高达百分之八十二。
所以,电瓶的健康,恰恰在于规律地充放电循环,也就是需要您经常开车,让发电机为它补充能量。
接下来,我们把视线移到支撑整个车身的四个轮子上,也就是轮胎。
一台普通家用车的重量通常都在一吨半以上,这全部的重量,就由四个轮胎与地面接触的那一小块面积来承担。
当您每天开车时,轮胎在滚动中,受力点不断变化,这是一种正常的工作状态。
可一旦车辆长期静止,同一个接触面就会持续承受着数百公斤的压力。
轮胎的主要材质是橡胶,它具有弹性,但这种弹性是有限的。
如果持续单点承重超过十五天,被压迫区域的橡胶分子结构就会被破坏,产生无法恢复的塑性变形,通俗点说,就是轮胎的这个地方被压“扁”了,失去了原有的圆形。
这个接地部位的扁平率会增加百分之三十以上,即使您事后把胎压补充到标准值,这块“失圆”的区域也无法完全复原。
当您再次驾驶时,会明显感觉到车辆行驶时有规律的颠簸和抖动,不仅影响舒适性,更对行车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
如果说电瓶和轮胎是外部的损伤,那么车辆内部的“五脏六腑”在长期停放中也在悄悄地发生着病变。
首先是发动机的“血液”——机油。
机油的核心功能是润滑、清洁、冷却和密封。
但机油也有保质期,并且在静止状态下,它与空气接触的氧化速度,要比在发动机内循环流动时快上三倍。
长时间停放,空气中的水分会因温差在发动机内部凝结,并混入机油中,导致机油乳化、变质。
当停放时间超过九十天,机油的酸性值可能会突破保护金属的临界点,开始腐蚀发动机内部精密的金属部件。
同时,氧化和变质的机油还会形成大量的油泥,这些黏稠的物质会堵塞发动机内细小的油道,就像人体的血管被血栓堵塞一样,导致润滑不良,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拉缸、抱瓦等毁灭性的故障。
与此类似的,变速箱内部同样依赖油液工作,其中的精密阀体和橡胶密封圈在长时间静止和单一受力下,也会出现变形、老化,导致换挡迟滞、顿挫,液压系统的响应时间可能会延迟零点三秒以上。
还有一个极易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刹车系统。
刹车盘通常是铸铁材质,非常容易生锈。
在潮湿的环境里,您的爱车可能只需要停放七十二个小时,刹车盘上就会出现一层明显的锈迹。
这层锈迹会大大降低刹车片与刹车盘之间的摩擦系数,在您再次驾驶进行初次刹车时,会明显感觉刹车变软,制动力不足。
根据相关测试,一层薄薄的锈迹就可能让车辆的初始制动距离延长一点八米。
在城市复杂的交通环境中,这多出来的一米多,往往就是事故与平安的分界线。
此外,车辆底盘上还有大量的橡胶衬套,它们的作用是连接悬挂部件并过滤路面传来的颠簸。
这些橡胶部件同样害怕长时间的静态应力,持续的压力会导致其分子链断裂,弹性衰减。
也许半年之后,您就会发现爱车在经过减速带或坑洼路面时,会传来“咯吱咯吱”的异响,这其实就是底盘橡胶件结构失效的前兆。
由此可见,“车是跑不坏的,但能放坏”,这句话凝聚了无数维修师傅的实践经验。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正确地爱护我们的座驾呢?
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要让它“动”起来。
最理想的保养方式,是保证每个月至少有两次机会,能让车辆在路面上行驶三十公里以上。
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给电瓶充电,更重要的是要让发动机和变速箱的油液达到正常的工作温度,比如让机油温度升高到九十摄氏度并持续十五分钟左右。
高温可以有效地蒸发掉混入油液中的水分,同时让油液充分循环,润滑到每一个角落。
如果实在没有条件长时间驾驶,那么退而求其次,每周启动一次发动机,让它原地怠速运转二十分钟,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电瓶电量维持在安全水平。
当然,也要避免一些“好心办坏事”的误区,比如给车辆覆盖车衣,在大风天气里,车衣和车漆之间的摩擦会像砂纸一样损伤漆面;或者盲目地将胎压调高,这会加剧轮胎中央的磨损,并增加爆胎的风险。
如果预知车辆需要停放数月之久,最稳妥的办法是采取专业的封存措施:将车辆用支架架起,让轮胎离地,避免变形;断开电瓶的负极接线,防止电量耗尽;并在油箱中加入燃油稳定剂,防止汽油变质。
这些措施虽然需要花费一些精力和成本,但与车辆出现问题后动辄上万元的维修费用相比,无疑是更经济、更明智的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