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以调侃和批判的视角,描绘了广汽与上汽在新能源赛道上的关键决策失误,以及它们在拒绝与华为合作后错失市场红利的情节。通过对比赛力斯在问界合作中的逆袭故事,感慨企业在新时代变革中的选择与后果。它不仅是商业世界的寓言,更是对“合作与竞争”、 “创新与守旧”这些话题的深刻反思。
其实,广汽和上汽的故事折射出的是很多传统企业在面对快速变化的新赛道时,往往竞争与保守的矛盾心理。表面看来,其决策是基于对“自主权”和“控制力”的保护,但背后却是对合作模式和市场趋势的误判。这进一步反映了在新兴产业强者恒强的时代,单凭规模和过去的荣光已不足以保证未来的成功。
### **几点更深的洞见:**
1. **时代的风口抓住才算赢家**:
市场环境的变化速度超乎想象。新能源赛道的快速成长是过去十年的行业大趋势,资本、技术、消费者的认知正在重新定义“汽车”。这是一场快速演进的竞争,“站在风口”不言而喻,而“错失风口”就意味着落后一个时代。
当年广汽的“全票否决”和上汽的“灵魂论”表面是基于安全的利益考量,实则是一种对未来可能性缺乏信心的“保守主义”。
2. **企业决策的赌性**:
一场商业合作,有时候就像赌博。张新海押上了赛力斯的“生死牌”,在华为模式的加持之下创造了问界的奇迹,而广汽与上汽则在犹豫与傲慢之中放弃了这副好牌。很多时候,巨大的成功往往是在犹豫中被别人拿走,真正做得出突破性成绩的企业,往往是那些敢于“豪赌”、敢于放权的企业。
3. **合作与竞争的辩证法**:
在商业世界,合作与竞争并非水火不容。像苹果与富士康、特斯拉与宁德时代这样的合作模式,正是当下行业发展的最佳实践。而华为的过去经历也让它明白,有些优势(如技术、渠道)是通过合作才能放大,并非总要“自己一口吞掉世界”。遗憾的是,广汽和上汽种种顾虑错失了这次共赢的机会。
4. **“灵魂论”的笑话**:
真正的“汽车灵魂”从未被广汽和上汽准确定义。在智能化、电动化的浪潮下,供应链端的优势与核心算法的控制才是真正的“灵魂”。而不是传统燃油车时代的生产和“自主品牌意识”。这种过度依赖过去思维的安全感,使它们在智能汽车崛起时代,被赛力斯这样的深度合作模式迎头超车。
5. **商业决策的最大成本:错过比失败更可怕**:
一个决策可能失败没关系,但机会窗口一旦关闭,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市场损失。譬如华为的一次战略寻求,广汽的“11票否决”,放掉的可能不仅是一款车的市场,共同造就的可能是一整个生态,而生态意味着未来席位。这种错失对传统车企是致命伤害。
6. **广汽和上汽的悔恨情节,是战略短视的一个浮雕**:
想象一下,如果当年的广汽董事会稍微具备更大格局,那它们应该能意识到,与华为合作不是“代工”,而是一次重构历史长河的机遇。特别是与赛力斯的对比说明,资源的对接方式往往才是双方未来找到更大市场可能的主路径。战略短视背后不仅是当局傲慢,更是一种“未雨绸缪”的能力缺失。
---
### **未来思考:**
广汽、上汽的今天犹豫,似乎已成过去,但反思意义依旧重大:
- **对传统车企的提醒**:
新时代技术变革不可怕,可怕的是拒绝拥抱这些变革的决策思维。单打独斗以“停止过于冒险”的步伐,注定会被那些想得更大、跑得更快的后来者超越。
- **对后来者的启发**:
就像赛力斯这个“穷小厂”变成“新主流”,资本和资源配置上的“逆袭思路”必将在更多小企业身上再现。历史趋势的流向总青睐那些愿意放手搏一把的后来者,而不是保守者。
- **对赛力斯和华为的进阶期待**:
问界模式目前颇受市场追捧,但长远看,想在全球新能源链条占据更高的竞争力,还有长路。这取决于赛力斯与华为能否在模式稳定后进一步拓展全球市场、技术积累,以及如何面对竞争对手围攻中保持创新。
---
一句话总结:
广汽、上汽的“错失者模式”与赛力斯、华为的“乘风逆袭”,更像是商业变革视角下的一堂大师课。时代的风口不是争“面子”,而是搏“赢法”。成者为王,败者只能寻味遗憾;而在这场电动化的军备竞赛中,拖延和懒惰,就是市场给一切短视者的“结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