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被质疑以次充好,国外拆车现场打脸,真相令人震惊

最近,汽车圈里有件挺有意思的事儿,不少人都聊得热火朝天。

说的是一台中国产的电动车,价格便宜得让好多国外的同行都觉得不可思议,于是就有人琢磨着,这里面是不是有啥猫腻。

这事儿的主角,就是比亚迪的海鸥,一台在国内售价也就七万多块钱的小车。

比亚迪被质疑以次充好,国外拆车现场打脸,真相令人震惊-有驾

这个价格,换算成美元,也就一万出头,在美国市场,这个价位基本上只能买到一辆配置很低的二手车,想买新车,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所以,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么便宜的车,质量肯定好不到哪儿去。

这想法也正常,毕竟“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咱们听了几十年了。

便宜,往往就意味着在看不见的地方省成本,比如钢板用薄一点的,焊接点弄稀疏一点,一些内部零件用料差一点,这在汽车行业里也不是什么秘密。

于是,一群来自美国的汽车工程专家,他们来自一家叫Caresoft的顶尖咨询公司,决定亲自下场,把这台比亚迪海鸥给拆了,一探究竟。

他们不是闹着玩,而是带着全套专业设备,准备给这台中国来的“廉价小车”做一次最彻底的“全身CT”,目的就是想找到它“偷工减料”的实锤证据,然后公之于众。

这拆解一开始,现场的气氛估计是有点像“大家来找茬”。

工程师们拿着工具,一边拆一边琢磨,这车的成本到底是怎么省下来的。

可随着车子的零部件一件件被拆下来,整齐地摆在工作台上,这些专家的表情开始变得越来越复杂,从最初的审视和怀疑,慢慢变成了惊讶,甚至可以说是敬佩。

他们预想中的那些“槽点”,一个都没找着,反而发现了很多让他们意想不到的东西。

首先是车身结构,这是一辆车安全性的基础。

他们发现,海鸥的车身焊接点数量,竟然比很多价格贵得多的合资品牌小型车,比如以做工精细出名的本田飞度,还要密集得多,有数据说甚至多出了三分之一。

比亚迪被质疑以次充好,国外拆车现场打脸,真相令人震惊-有驾

这是什么概念呢?

就好比我们盖房子,用的钢筋数量更多、扎得更密实,那这房子的牢固程度自然就更高。

更多的焊接点意味着车身刚性更强,在发生碰撞时能更好地保持车身结构的完整,保护车内人员的安全,同时在日常驾驶中,车子开起来也会感觉更整、更扎实,不会有松散的感觉。

这一点,就首先打破了他们关于“廉价车身子骨软”的固有印象。

接着看用料。

在很多消费者平时根本注意不到的细节上,海鸥也完全没有省钱的意思。

比如车辆的散热系统,很多同价位的车为了省成本可能会用更便宜的材料,但拆开一看,海鸥用的竟然是铝合金散热板。

铝合金的好处是重量轻、散热效率高,但成本也比传统材料要贵。

在一个看不见的地方都舍得用好料,这让现场的工程师们感到很意外。

还有遍布车身的各种橡胶密封条,这些东西决定了车子的隔音效果和长期的耐用性。

他们发现,海鸥用的也不是普通廉价橡胶,而是一种新配方的材料,无论是手感还是性能,都超出了这个价位应有的水准。

本来想找个“以次充好”的把柄,结果发现人家用的料比自己心里预期的“合格线”还要好。

这感觉,就像你以为对方考试是抄的,结果人家不仅考了满分,还用上了更高级的解题方法。

比亚迪被质疑以次充好,国外拆车现场打脸,真相令人震惊-有驾

这下,最大的疑问就来了:既然用料这么扎实,做工也一点不含糊,那这车凭什么能卖得这么便宜?

比亚迪难道是在做亏本生意吗?

这背后的秘密,其实才是真正让美国同行感到震惊和不安的,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能够异军突起的核心原因——那就是一套被业内称为“垂直整合”的强大体系。

说白了,“垂直整合”就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啥事都自己干”。

我们用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

比如你想开一家快餐店卖汉堡,传统的做法是,你去面包厂买面包胚,去肉联厂买肉饼,再去蔬菜批发市场买生菜和西红柿,酱料也从专门的供应商那里采购。

这里面的每一个环节,面包厂、肉联厂、供应商,都要从你身上赚一笔钱,这就叫“层层加价”,你的成本自然就高了。

而比亚迪的玩法呢?

它相当于自己开了一片农场种小麦、磨面粉、烤面包,自己又建了一个牧场养牛、加工肉饼,温室大棚里种着新鲜蔬菜,连酱料都是自己调配的秘方。

从源头到成品,所有环节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应用到造车上,比亚迪就是这么个“全能选手”。

一辆电动车最核心、最贵的三个部分是电池、电机和电控,俗称“三电”。

比亚迪恰恰把这三样全都变成了“自家特产”。

比亚迪被质疑以次充好,国外拆车现场打脸,真相令人震惊-有驾

它的电池,就是大名鼎鼎的“刀片电池”,这本来就是比亚迪的起家业务和看家本领,它自己就是全球头部的动力电池生产商,不仅技术领先,成本控制能力也是顶级的,根本不用看别人脸色。

在电机和电控方面,比亚迪更是玩出花了,搞出了一个叫“八合一电驱动总成”的东西。

这就像是把过去需要八个独立盒子才能完成的工作,比如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减速器、车载充电器等等,通过高度集成化的设计,浓缩成了一个紧凑的模块。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体积大大缩小,重量减轻,效率提升,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制造成本和装配成本被大幅度地压低了。

当Caresoft的工程师们看到这个高度集成的动力单元时,都表示非常佩服,因为在传统的欧美车企里,这八个部件可能需要从四五家不同的供应商那里采购,不仅价格昂贵,组装起来也更复杂。

甚至,连电动车的大脑——半导体芯片,比亚迪也在自己搞。

当全世界的车企前两年因为“缺芯”而焦头烂额、被迫停产的时候,比亚迪因为有自己的半导体公司,几乎没受什么影响。

从最上游的电池原材料,到核心的“三电”系统和芯片,再到车身冲压、内外饰件,最后到整车组装和销售渠道,比亚迪把一整条产业链都牢牢地攥在了自己手里。

这样一来,中间几乎没有了层层扒皮的供应商利润空间,每一个环节省下来的那一点点成本,汇集到最后,就变成了巨大的价格优势。

所以,当那群美国工程师把海鸥的零件摊了一地,仔细研究之后才恍然大悟。

他们要找的“偷工减料”,根本就不存在。

比亚迪的低价,不是通过做“减法”,在材料和工艺上克扣省出来的;而是通过做“乘法”,依靠技术创新和产业链的极致整合,把成本给优化下来的。

这已经不是一个层面的竞争了。

这就好比别人还在市场上到处比价买菜的时候,比亚迪已经自己开垦了一片良田,实现了自给自足,成本和效率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这次拆解,无意中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另一种可能性:物美价廉,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可以通过强大的体系能力和技术创新来实现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