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车卖不过国产,更糟的是:已失去定价主导权。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合资车的价格。越来越让人困惑。一边是官方标价高高在上。二十多万三十万毫不手软。另一边却是终端门店。直接七折开卖——还送保养包上牌。最夸张的是。有人花20万就提到指导价30万的BBA。回头一查。居然还不是最低价。
这早已不是偶然。而是普遍现象。说白了。如今的合资车。不仅销量拼不过自主品牌。连定价的主动权。也彻底丢了。
你或许会问:定价权很重要吗?消费者不就看谁便宜?
站在个人角度。没问题。
但从商业逻辑看。一旦失去定价权。就意味着品牌对市场、渠道、产品节奏的控制。全面失效。
还记得以前吗?
国产车看合资脸色行事。它们定20万。国产最多敢卖15万。它们若压到10万级。国产品牌就只能拼命堆配置、讲质感、卷体验。才勉强站住脚。
现在?
局面彻底反转。
比亚迪、问界、理想、小鹏……这些自主新能源品牌。反客为主成了“价格锚点”的定义者。它们定15万。合资车就得贴着13万卖。它们上800V、激光雷达、城区NOA。合资却只剩“终端大降价”这一招。
更尴尬的是。
价格跳水并没换来销量回暖。反而把品牌价值也砸穿了。
想象一下:
一台标价30万的合资B级车。终端不到20万就能开走。看似消费者捡了便宜。实则整个价值体系崩塌。老车主原价甚至加价买的。怎么想?经销商利润怎么保?二手车残值怎么办?
还有更深的危机——
品牌信仰也开始动摇。
五六年以前。
奥迪A4L、奔驰C、宝马3系。还是很多人心中的“豪华标杆”。如今优惠十万成常态。二十多万轻松入手。你还觉得它“豪”吗?
甚至有人直接评价:“不就是没钱硬装吗?”
问题还不止于定价权。
更深层的“定义权”。也在悄然流失。
过去。谁告诉我们什么叫“好车”?
是谁定义“高级”的标准?
是合资品牌。是欧美日车系。
他们说零百加速重要。我们认了;
他们说德味质感、日系匠心、英伦豪华是高级。我们几十年审美和文化习惯。就这样被慢慢塑造。
但现在呢?
你说性能?我电车加速比你快还更便宜。
你说豪华配置?我20多万给你冰箱彩电大沙发。
你又说电车没技术底蕴?
那为什么你却造不出一台能打的新能源车?
是不愿意。还是做不到?
答案显而易见。
于是合资品牌也开始低头。按中国标准造车。
日产N7。是一台完全由中国团队定义、为中国市场打造的车;
BBA纷纷国内寻求合作。用上中国的智能驾驶方案。
——定义权。正在转移。
别以为这只是面子问题。
它意味着话语权彻底调转。
我们说什么是好车。它们就得跟;
我们说什么技术领先。它们就得追。
长远来看。
谁制定标准。谁就是规则的主人。
就像高铁、特高压、移动支付。
曾经我们学别人。
如今别人学我们。
汽车行业。正在重演这一切。
失去定价权。只是表象。
失去定义权。才是合资品牌最深的恐惧。
而我们。正在见证历史。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