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那套800V平台加21000转电机,跑出2.78秒破百成绩后,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这台21

小米SU7那套800V平台加21000转电机,跑出2.78秒破百成绩后,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这台21.59万起售的轿跑背后到底藏着什么

高速服务区充电桩旁,有位开Model 3的车主盯着我这台银色SU7看了半天。他或许想不明白,为什么同样充15分钟电,我已经准备继续赶路,而他还在那儿刷手机等进度条。这事儿说来也简单——全域800V高压平台,不光是充电接口那一截管子的事,从电驱到空调压缩机,整套系统都在高压环境下跑,电流小了,发热少了,转换效率自然上去了。

那套碳化硅电驱系统倒是有点意思。电机转速超过21000rpm,这数字放以前只能在赛道机器上见到,现在塞进家用轿车里,带来的不只是账面上好看的加速数据。持续激烈驾驶三四十公里下来,传统400V平台的车多少会感觉有点疲,功率往下掉一截,SU7这套系统表现倒是挺稳当,该给多少劲儿还是多少劲儿。

底盘那块儿也值得聊两句。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的结构,配上CDC可变阻尼和空气悬架,切到运动模式过弯时车身姿态控制得还算利索,悬架行程压缩得很果断。brembo卡钳配大盘刹车,踩下去的脚感跟制动力释放的线性度,开过性能车的人大概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舒适模式下悬架又能把路面的碎震过滤掉大半,这种“切换人格”的能力,看各家工程师的调校功力。

小米SU7那套800V平台加21000转电机,跑出2.78秒破百成绩后,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这台21-有驾

电池安全这事儿,小米团队做了些有意思的测试。50吨重卡碾压,这数字比行业常规标准高出一倍多。电池包里那14层防护,气凝胶隔断加双大面冷却,这些东西平时感知不到,但CTB一体化车身带来的整车刚性提升,过减速带或者走烂路时倒是能直接体会到——车身响应更整,没那么多杂碎的晃动。

智能座舱这块儿,小米的生态优势确实明显。下班路上语音让家里空调提前开,电饭煲开始工作,车快到家时车库门自动抬起,这些跨设备的联动操作,用惯了小米全家桶的人会觉得挺自然。澎湃OS那套多屏流转,导航信息从中控甩到仪表再到HUD,手势滑一下就完成,不用在屏幕间反复切换视线。

城市NOA的表现倒是让我意外过几次。无保护左转路口,系统会提前减速观察对向来车,确认安全后才果断插入转弯车道,那个决策时机把握得挺像老司机。遇到快递三轮车突然窜出来,激光雷达配合摄像头的融合感知,刹车介入的时间点比我自己反应还早零点几秒。不过这些功能还在持续OTA迭代,影子模式收集的数据越多,算法或许会越来越聪明。

热管理系统有个细节挺实用。导航设定好目的地后,系统能根据路况信息预判,比如快到充电站前会自动把电池加热到最佳温度区间,充电功率能拉到更高;冬天开暖风时,热泵空调配合废热回收,实测下来续航衰减比预想的少一些。

小米SU7那套800V平台加21000转电机,跑出2.78秒破百成绩后,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这台21-有驾

风阻系数做到0.195,这背后是无数细节的累积。低风阻轮圈盖、主动式进气格栅、空气动力学侧裙,甚至后视镜的倾角都经过反复推敲。高速120巡航时,风噪控制得还不错,双层夹胶玻璃加上各种声学包的材料,车内谈话不用刻意提高音量。

那套音响系统在长途驾驶时是个不错的陪伴。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后,人可以稍微放松下来,十几个扬声器营造的声场效果,配合杜比全景声,听现场录音能感受到乐器的方位层次。这种时候你会觉得,车不只是个交通工具,也可能是个移动的私人空间。

上市几个月订单持续火爆,用户画像比想象中更宽泛。停车场见过不少女性车主开SU7,她们或许被设计和智能化功能吸引;也见过从燃油性能车转过来的玩家,冲着那套底盘和动力系统来的。21.59万的起售价,把很多技术配置塞进去,这账怎么算得过来,或许只有小米自己清楚。但市场用脚投票的结果,大概说明了些什么。

这台车能不能持续火下去,还得看后续的品控、服务和OTA迭代能不能跟上。不过从现在的表现看,小米汽车这个局,入得还算扎实。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