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售价不到15万元的智能电动车,在高速上全程零接管完成300公里自动驾驶。这不是未来场景,而是小鹏MONA M03的日常。就在三年前,市场还在质疑这家车企“能不能活到明天”;今天,它用一份创纪录的财报,把质疑踩进了车轮扬起的尘土里。
2025年第三季度,小鹏汽车营收突破203.8亿元,同比增长101.8%,交付量达11.6万辆,同比增长近150%。更关键的是,毛利率升至20.1%,净亏损收窄79%,现金储备达483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场关于技术、规模与信心的系统性逆转——市场对造车新势力的认知,正在被重新定义。
过去几年,小鹏被贴满“高开低走”“烧钱无底洞”的标签。G6上市四个月销量腰斩,G9靠降价续命,高端车型卖不动,低端车型不赚钱。投资者反复拷问:技术投入何时变现?自动驾驶能不能换来真金白银?当时的声音很一致:小鹏走的是一条昂贵而危险的路。
但2025年Q3财报给出了答案。24.3亿元的研发投入没有打水漂,反而成了利润的发动机。720亿参数的自动驾驶大模型、自研“图灵芯片”、训练数据突破2亿Clips——这些曾被视为“过度超前”的布局,如今支撑起L4级智驾成本下降60%,让高阶智能真正下探到15万元级市场。技术不再是成本项,而成了定价权。
更深层的变化在于商业模式的闭环。MONA系列以极致性价比走量,P7+与X9以高毛利补足利润结构,增程平台“鲲”即将上线,覆盖更广用户群。交付量不再是孤峰,而是连绵山脉。当理想靠增程稳守高端,蔚来以服务绑定用户时,小鹏选择用智能驾驶构建护城河——不是模仿,是换道。
这种转变的意义,远超一家企业的逆袭。它证明中国新势力不再只能靠补贴、靠营销、靠讲故事生存。当技术积累熬过临界点,市场会用订单投票。小鹏的盈利拐点,也是整个行业理性回归的信号:资本开始奖励长期主义者,而非流量操盘手。
未来的竞争,不再是“谁卖得多”,而是“谁跑得久”。小鹏还没抵达终点,但它已经让所有人看清方向:智能电动车的终局,属于那些敢把未来押注在技术上的人。
技术不会立刻兑现,但时间终将奖励坚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