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沉沉,工厂里的灯光兀自亮着。冷却液滴答滴答砸在水泥地上,检测员冷漠地刷着手里的数据,没人瞥一眼那台“新车”外壳上的褶皱。两亿块钱换来的量产样车,被搁置在角落里,像一只刚刚脱离流水线的塑料壳机器——好不好看?当然好看。好不好用?见仁见智。能不能跑?都能跑。李书福那句实话在空气中徘徊——花两亿就能有一辆让人抢着买的新能源。这事儿搁在数年前,谁信?
这个现实的冷镜头,把一帮造车新贵拉入了游戏大厅。手机厂商,家电巨头,甚至连航空公司也来插上一脚。很快你就会发现,除了“造车”这个动作,大家的做法像极了做手机,甚至做饮料。核心部件都能外包,底盘都能共享,电池请专业的来,外壳请设计师捏一捏,和“拼装乐高”也没什么本质区别。
这不是说造车变简单了——这是事实。政策一松,门槛一低,造车成了“施工企业的新副业”,两亿砸下去,工程公司三两下就能给你搞出一台“人见人爱”的新车。工信部连“设计开发能力”都懒得审核了,生产间隔也从一年拉长到两年。用餐厅打个比喻,这就像是开店门槛降到“买个厨师配方就能卖”,不用自己折腾现炒新菜,也没人管你会不会做饭。
这年头也许真的是快递公司都能造车,把快递柜装四个轮子直接上街卖,大概也会有人买。可玩笑归玩笑,李书福的话里,还是藏着不少“案发现场的隐情”。“造得出”一辆新能源车,跟“造得好”,“造得久”,“造得安全”,根本不是一回事。你别说没警觉——不少新晋车厂安全测试车用不到十辆就“凑数完工”。专业一点的老车企,百余辆测试是必备。这中间的差距,比考试作弊还来得悬殊。
市面上冒出的“换壳车”就是缩影,底盘、动力系统通通通用,外壳设计换个LOGO就摇身一变成“新豪车”。有时我怀疑,买车的人究竟买的是技术,还是一段公司编好的发财故事。有时候车好不好用,得看你是不是跑得够远——续航数据掺了水的,一跑远就见底,跟包装写的数字完全是两码事。行业观察者冷静地补刀:有些车短跑挺有型,长跑就露出了底裤。
李书福不是没有资格说这话。他是摸着摩托车发动机一路熬过来的“行业幸存者”。吉利自己的新能源赛道,也是挂满了钉子的。2015年,吉利高调“蓝色行动”,打算三年五年就做到新能源汽车销量九成。结果如何?2020年新能源销量只占了吉利总盘子的5%,比亚迪却悄悄爬到80%+。这里面没有黑色幽默,只有现实无情——吉利习惯了“油改电”,一直拿旧平台套新瓶子,安全性、续航,甚至车辆底盘操控都不如纯电动平台出身的竞品。你见过用扒了马达的电饭煲硬塞做吹风机的吗?其实差不多一个道理。
吉利转型的故事其实挺典型,陷入品牌磁场混乱,最终还是重头投入极氪。2024年新能源销量爬到88.8万辆,仿佛终于摸到了对路的门槛;但过程里吃的苦,李书福一句话带过,实际上血泪不信你去问那帮倒腾油改电的工程师——他们的发际线比销量下滑得还要快。
再放大点看这个圈子,活得下来的都明白造得出和活下来不是一个难度等级。小米造车扔了三百亿,自动驾驶部门五百多位技术员早晨喝的咖啡都能装满一台新车后备厢。用李书福两亿造车的“标准”,在这儿只能造半拉壳——光靠门票进场,舞台上的角逐还差得远。
行业刚起步时,门槛降低是激活了市场,一堆企业进来耍拳脚,拼颜值,拼概念,拼谁会讲故事。可等风过去,能留下的还是那些会做真车的,具备产业链、技术能力、产品品质的老手。只靠堆钱,家底早晚烧个精光。新玩家里,有的拼营销,有的拼出奇葩外形,这都能炒热一阵,但潮水一退,泥沙早晚各归其位。这也算是中国制造业的小型“优胜劣汰真人秀”。
有时候行业里流传着一句不太文雅的话:“造车门槛低到我都想开个快递公司自己造。”我没资格开快递公司,但看多了工程师熬夜、资本高歌猛进,到头来被品质事故和安全召回个个绊住脚,门槛真低——但底线真高。安全测试不坚决,产品设计只玩概念,到头来还是会被市场修理一遍。科技进步把“动手造车”的门槛压得极低——可“安全、产品力、用户体验”三座大山,才是挡在利润通道门口的那道铁门。
偶尔我会在朋友圈看到新车发布会,音乐声嘹亮,灯光闪烁,CEO比节目主持人更会互动。但等到用户跑够三万公里,电池耗尽,售后被投诉,一些新贵品牌也就活成了“一场资本市场的快闪活动”。如果李书福说的是真理——砸钱就能造车——你会不会在下一次买车时,愿意相信仅仅“便宜、好看”就是好车的样子?
或许我们该自嘲:造车门槛如纸一样薄,但活下来的品牌门槛才是钢铁加水泥;卷,再卷,卷到最后,谁还剩下?这个行业会不会变成“换壳快递车”满街跑的奇观,还是只有那些能持续创新、保证安全、经得起风雨的品牌撑住台面?
如果你手上有两亿,会真的去造车吗?你想造的是能活得长久的车,还是想抢一把风口上的故事?市场里没人给出标准答案。我只是在问一句——你希望的下一辆车多便宜?多安全吗?它真的值得你买单吗?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