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出!新能源车多项造假,特斯拉虚宣,谁来负责?

这新能源车圈儿,是不是越来越像一锅乱炖的粥了?

前两年,大家还在拼命往里加料,恨不得把所有能想到的“高科技”都塞进去,生怕落后。

可现在呢?

这锅粥好像有点儿“糊”了,甚至有人开始偷偷往里掺“假料”,这可就真有点儿说不过去了。

曝出!新能源车多项造假,特斯拉虚宣,谁来负责?-有驾

“车”的本质,还剩几分?

笔者最近一直在琢磨一个事儿:咱们买车,到底图个啥?

是那炫酷的造型,是那超长的续航,还是那听起来就让人热血沸腾的“全自动驾驶”?

没错,这些都是吸引人的点。

但别忘了,车最根本的,是安全、是可靠,是能实实在在把咱们从A点送到B点,而且是平平安安地送到。

可现实呢?

2024年,工信部点名了9家车企,原因何在?

纯电续航里程、电池能量密度,这些本该是硬指标的,却跟备案信息对不上。

这账算下来,不就是偷偷给消费者“缩水”了吗?

更让人捏把汗的是,有车企的高压系统存在安全风险。

这可不是小事,一旦出了事,那后果不堪设想。

这就像古人说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名字(参数)不实,事(车)就难成,甚至会酿成大祸。

“自动驾驶”的迷雾,谁在制造?

说到新能源车,就绕不开“自动驾驶”。

尤其是特斯拉,这块儿的宣传,真是让人一言难尽。

在美国,加州机动车管理局直接把特斯拉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自动驾驶功能涉嫌虚假宣传”,甚至要求人家停售30天。

法国那边也不甘示弱,数据监管机构直接下“最后通牒”:FSD(全自动驾驶)的宣传措辞再不改,每天罚款5万欧元!

曝出!新能源车多项造假,特斯拉虚宣,谁来负责?-有驾

这可真是“画饼充饥”,拿不存在的技术来忽悠消费者。

想想看,如果你的车,在宣传里是“全自动”,能自己导航城市街道,可真开上路,却频频出现超速、违规变道这些危险举动,这得让人多么心惊胆战?

这不就是把消费者的信任,当成了“试验品”吗?

笔者接触过不少车主,他们最想知道的,是这车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而不是那些听起来天花乱坠的“概念”。

内部的“蛀虫”,比外部的“监管”更可怕?

除了外部的宣传乱象,车企内部的治理问题,同样令人担忧。

小米汽车那起“车辆自己开走”的事件,虽然官方解释是手机APP误触,但也暴露了一个问题: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有没有得到足够清晰的指引?

售后服务能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用户遇到的困惑?

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东风汽车的腐败案。

5名高管,从2013年就开始收受贿赂、设立小金库,一直持续到2024年。

这时间跨度,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这说明什么?

有些企业的内部监管,早已形同虚设,变成了“摆设”。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但也不能“水至浑则生乱”啊!

这种“内部蛀虫”,比外部的监管风暴,可能更具破坏性。

曝出!新能源车多项造假,特斯拉虚宣,谁来负责?-有驾

价格战的“绞肉机”:质量真的被廉价了吗?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问题?

根源还得从那场惨烈的“价格战”说起。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进华就直言,行业利润率直线下降,从4.3%跌至3.9%。

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一些车企不得不压缩成本,而最容易被牺牲的,往往就是研发和质量。

这就像一场拔河比赛,两边都使出浑身解数往后拽,可谁要是用力过猛,把绳子扯断了,那所有人都得摔个跟头。

中汽中心安铁成也呼吁,需要建立针对“内卷式竞争”的监管制度,从源头杜绝“牺牲质量换取市场”的短视行为。

笔者认为,这话说得太对了。

一味地追求低价,最终损害的,还是整个行业的声誉和消费者的利益。

曝出!新能源车多项造假,特斯拉虚宣,谁来负责?-有驾

未来的方向:合规,才是真正的“护身符”!

面对这些乱象,我们该何去何从?

专家们给出的答案,指向了一个核心:合规。

技术赋能,让监管看得更清:利用AI、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建立覆盖车辆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监控体系。

这就像给监管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让一切违规行为无处遁形。

标准再加固,筑牢安全防线:《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必须严格执行,不打折扣。

这就像给车辆穿上“铠甲”,抵御潜在的风险。

跨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工信部需要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部门紧密配合,共同打击低价倾销和虚假宣传。

这就像一支协同作战的队伍,让违规者无处可逃。

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强调,生产一致性上的问题,是无法通过常规服务来弥补的,召回,才是唯一有效的手段。

这话说的,掷地有声。

告别“野蛮生长”,拥抱“理性时代”

当消费者拿起手机,记录下那些夸张的自动驾驶宣传;当续航缩水成为车主论坛上挥之不去的吐槽;当那些内部的贪腐丑闻一次次被曝光…

这一切都在宣告:那个“野蛮生长”的时代,该结束了。

监管的介入,不是要扼杀创新,而是要为行业的发展,铺设一条更健康、更可持续的道路。

无论是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罗生门,小米的“误触”逻辑,还是传统车企的内部治理漏洞,都在给所有从业者敲响警钟:未来的汽车竞争,拼的绝不仅仅是技术参数,更是安全、是诚信,是那份对消费者长远的责任和承诺。

笔者相信,当所有车企都能真正回归到“造好车”的初心,把消费者的安全和权益放在首位,新能源汽车的未来,才会真正光明。

这就像《诗经》里说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很多事情开始时都很好,但能坚持到最后的,却不多。

希望这次的整顿,能让整个行业,都能“鲜克有终”,真正走向成熟。

我是用车社,期待与您在更成熟、更理性的汽车市场重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