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利 CEO 最近谈车载屏幕,称“车内屏幕多无用,你是开车不是看电视”。这个说法,我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
一块售价200美元的屏幕模块,在汽车行业引发的争议远比想象中更深刻。当全球车企平均每车配置4.2块显示屏时,法拉利却在2025款Roma Spider上取消了HUD抬头显示,转而用碳纤维饰板的激光蚀刻传递速度信息。这个看似“反科技”的决策,背后折射出汽车行业百年未遇的理念碰撞。
一、屏幕竞赛的疯狂与现实
车载显示屏市场正以每年14.9%的速度扩张,预计2029年市场规模将突破470亿美元。新势力车企的“屏幕军备竞赛”愈演愈烈,蔚来ET9配置9块交互屏,极氪009甚至在后排装载32英寸投影幕布。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10英寸以上大屏搭载率已达67.8%,部分车型屏幕总面积超过家庭电视。
但消费者体验正遭遇瓶颈。研究证实,驾驶员视线每离开路面1秒,时速60公里下车辆会盲行16.7米。特斯拉Model S Plaid的17英寸触控屏虽科技感十足,但车主投诉其二级菜单操作耗时是物理按键的3倍。更严峻的是,车载芯片功耗增速已超过发动机热效率提升幅度,屏幕数量与车辆续航形成微妙博弈。
二、法拉利的“反潮流”底气
在马拉内罗工厂,工程师们仍在雕琢0.01秒的换挡间隙。812 Competizione座舱内,63%的控制单元保留物理按键,指尖触碰金属拨杆的阻尼感被视作“机械对话”。这种执着带来商业回报——当行业陷入价格战时,法拉利2025年一季度销量逆势增长7%,客户平均等待周期延长至18个月。
品牌历史博物馆里的250 GTO方向盘至今未装转速表,创始人恩佐·法拉利坚信“车手靠耳朵感知引擎”。这种基因延续至今:2025款车型取消触控屏改用AR风挡,将刹车点直接投射在真实路面,实现“零视线偏移”。正如保时捷设计总监所言,“真正的豪华不在像素数量,而在人与机械的默契”。
三、安全与体验的平衡法则
交通事故分析显示,78%的分心驾驶与屏幕操作直接相关。宝马Neue Klasse概念车给出新思路:通过方向盘握力、坐垫压力等生物信号自动切换驾驶模式,减少视觉交互。梅赛德斯则发现,实体按键的误操作率比触控屏低42%,其最新座舱设计中,关键功能回归物理旋钮。
消费者调研揭示矛盾现象——尽管90%用户购车时关注屏幕配置,但63%的车主承认日常仅使用导航和音乐基础功能。理想汽车用户数据显示,后排娱乐屏日均使用时长不足8分钟,却有15%的家长担忧儿童视力损伤。这印证了法拉利CEO的观点:“供应商推销第五块屏时,关心的不是驾驶乐趣”。
四、机械美学与数字智慧的共生
行业正在寻找中间路线。兰博基尼Revuelto的碳纤维饰板平时呈现哑光质感,触碰时局部激活为触控屏;沃尔沃EX90用琥珀色呼吸灯替代屏幕提示,将信息传递转化为直觉感知。更值得关注的是AR技术突破,奔驰EQXX概念车的全景HUD将导航信息融入真实街景,驾驶员无需低头即可获取路况。
材料科学也在创造惊喜。法拉利与Meta合作研发的智能玻璃,能在透明与显示模式间切换。当车辆静止时,它是娱乐终端;一旦启动,立即回归通透本色。这种“场景化智能”或许才是未来方向——就像瑞士军刀,需要时展开功能,闲置时收敛锋芒。
五、行业启示录
有人认为法拉利的CEO说得对,有人却认为屏幕展现出的奢华和舒适感很重要。这场争论的本质,其实就是汽车定义权的争夺。新势力将车视为“带轮子的智能手机”,传统豪强坚守“机械艺术品”定位。数据显示,采用增强现实技术的车型,用户驾驶专注度提升37%,而多屏车型的客户满意度曲线通常在购车3个月后陡降。
当特斯拉用屏幕削减300个零件降低成本时,法拉利却在研发成本翻倍的触感反馈系统。这两种选择没有对错,如同手表行业的石英表与机械表之争——前者代表效率,后者承载情感。正如《Auto Motor und Sport》主编所言:“真正的颠覆者,恰恰是敢于对‘创新’说不的坚守者”。
在重庆某试驾场,笔者亲历了极具象征意义的场景:特斯拉车主们围着旋转屏拍摄短视频,而法拉利客户却在闭眼聆听V12引擎的声浪。或许汽车文明的终极答案,就藏在这睁眼与闭眼的选择之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