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诺奖理念共振,“创造性破坏”的东方实践丨人汽

与诺奖理念共振,“创造性破坏”的东方实践丨人汽-有驾

作者:管宏业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刚刚揭晓,但其“创造性破坏”理念,早已在中国汽车的实践中形成跨时空共振。对中国汽车而言,以“创新驱动增长”,不仅是经济规律的揭示,更凝结着本土车企的前瞻践行。

与诺奖理念共振,“创造性破坏”的东方实践丨人汽-有驾

奇瑞汽车的全球崛起,正是这一共振最具象的东方注脚。10月18日,以“创新·智领全球”为主题的奇瑞全球创新大会在安徽芜湖拉开序幕。大会系统性呈现了奇瑞在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等前沿领域的最新成果,更以“创新”为引擎,打造驱动品牌向上突破、链接全球生态的科技盛宴。

理论照进现实:“创造性破坏”驱动产业焕新

当全球经济增长陷入更多的不确定性,当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重塑产业格局之际,诺奖的指向意味深长:持续的经济增长必须依靠不断的创新,而创新必然伴随着“创造性破坏”——新事物在取代旧事物的阵痛中,开辟增长的崭新路径。

这揭示出“创新驱动增长”理论的双重性:它既是创造性的,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也是破坏性的,促使旧技术、旧产能退出市场。

在中国,这一理论找到了最富活力的实践场。而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则是“创造性破坏”最鲜活的当代实践。

与诺奖理念共振,“创造性破坏”的东方实践丨人汽-有驾

如果说电动化“破坏”了延续百年的内燃机主导地位,智能化“破坏”了传统的驾驶体验和车辆定义,但也正是这种敢于颠覆的创新,不仅让中国汽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更为全球汽车产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市场层面的体现更加突出,中国品牌崛起与全球分工重构。中国汽车已连续两年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产业链的全球重构同样深刻,中国企业已从整车出口延伸至核心技术与标准输出。巨变的背后,是传统燃油车市场格局的瓦解,以及欧美品牌溢价的溃退。

江城底气:“中国奇瑞,全球冠军”

“中国奇瑞,全球冠军!”

步入2025奇瑞全球创新大会会场,两侧工作人员自豪的欢迎致礼,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基于扎实业绩与创新实践的底气宣示。

数字是最有力的证明。2025年前三季度,奇瑞集团实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大历史突破”。

与诺奖理念共振,“创造性破坏”的东方实践丨人汽-有驾

销量规模:累计销售汽车2,007,768辆,同比增长14.5%,以历史最快速度突破年内200万辆大关。

新能源领域: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587,545辆,同比增长77.1%,增速位居行业前列,规模稳居“行业前五”。

出口业务:出口量达936,428辆,同比增长12.9%,平均每25秒就有一辆“奇瑞造”驶向海外。

品牌建设:连续入榜《财富》中国ESG影响力榜,入选“2025企业ESG实践案例”,以中国智慧引领全球绿色出行。

与诺奖理念共振,“创造性破坏”的东方实践丨人汽-有驾

资本市场:9月25日成功于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开启国际资本市场新征程。

截至9月底,奇瑞全球累计用户已超1772万,覆盖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海外用户超543万。数字背后,是奇瑞从“走出去”到“走进去”,深度参与并引领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缩影。

与诺奖理念共振,“创造性破坏”的东方实践丨人汽-有驾

然而,成功的道路上并非没有挑战。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坦言,在海外考察时,既为中国汽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当地街头而自豪,也清醒地看到随着中国汽车集体加速“出海”,一些“水土不服”、安全质量、本地化配套不足等问题浮出水面,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国品牌的整体形象。

“这些问题时刻提醒奇瑞:全球化不能只追求规模和速度,关键要可持续。”尹同跃强调,必须以用户可承受的价格、可信赖的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建立中国汽车“安全、可靠、高端”的新形象。

如何拥有国际化思维,当好全球企业公民?在奇瑞看来,实现这一切的关键,在于能否拥有一个真正全球化的创新体系。

三位一体:奇瑞创新的“核动力”

“继‘新能源不客气’‘智能化不客气’之后,今年,我们要响亮地喊出:奇瑞的全球化创新体系,也要‘不客气了’!”尹同跃掷地有声。

这声“不客气”,是宣言,是战书,更是经过深思熟虑与扎实积淀后的行动纲领。它意味着奇瑞的创新将从单点技术突破,升维至系统性的生态竞争。

与诺奖理念共振,“创造性破坏”的东方实践丨人汽-有驾

支撑这份底气的,正是其精心构筑的“三位一体”全球创新体系——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以文化创新为土壤,以管理创新为罗盘,共同驱动奇瑞这艘巨舰驶向“全球化高科技生态集团”的深蓝海域。

技术创新体系:以 “硬核实力” 打破全球技术壁垒。

作为 “技术立企” 的坚定践行者,奇瑞将技术创新体系视为全球化的 “压舱石”,以全链条研发能力打破传统技术垄断,在电动化、智能化赛道构建起全球竞争优势。

与诺奖理念共振,“创造性破坏”的东方实践丨人汽-有驾

从研发布局来看,奇瑞已形成“1+7+N”的全球研发布局,确保“把产品卖到德国,就要有德国车的味道;卖到日本,就要有日本车的味道”。

与诺奖理念共振,“创造性破坏”的东方实践丨人汽-有驾

文化创新体系:以 “多元包容” 化解全球化水土不服。

“全球化不是产品的简单出口,而是文化的深度融合。” 这是奇瑞在海外实践中总结的核心认知。面对不同市场的文化差异与用户需求,奇瑞以文化创新体系为纽带,既保持 “技术立企” 的核心基因,又主动适配本地文化语境,化解 “水土不服” 的难题。

与诺奖理念共振,“创造性破坏”的东方实践丨人汽-有驾

管理创新体系:以 “高效协同” 打通全球化运营脉络。

如果说技术是 “引擎”、文化是 “润滑剂”,那么管理创新体系就是奇瑞全球化运营的 “传动轴”,通过组织架构、供应链与数字化的全方位革新,确保全球资源高效流转。

与诺奖理念共振,“创造性破坏”的东方实践丨人汽-有驾

技术创新提供 “破局之力”,文化创新凝聚 “共生之智”,管理创新夯实 “运行之基”——奇瑞的“三位一体”全球创新体系,不仅是对2025年诺奖“创造性破坏”理论的深化实践,更破解了中国车企全球化“重规模轻质量、重产品轻生态” 的痛点。

In Somewhere, For Somewhere, Be Somewhere

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在大会上的感慨,道出了许多观察者的心声:

“未来世界各地的朋友,想了解中国创新,请到安徽看芜湖,到奇瑞看未来。”

曾几何时,一批又一批的中国汽车人和媒体,前往德国、日本、美国等汽车工业圣地参观学习。而今天,趋势正在历史性逆转:全球的产业领袖、技术专家和媒体正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东方,汇聚中国,深入芜湖,试图解码中国汽车产业崛起的核心密码。

与诺奖理念共振,“创造性破坏”的东方实践丨人汽-有驾

仅举一个小例子,奇瑞创新大会,同传翻译包括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土耳其语、阿拉伯语、印尼语等七种语言。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同行,带着惊讶并羡慕的神情观摩,与十多年笔者去德国、日本等国家采访,如出一辙。

但这种逆转,远不止于主客易位,更深层意义在于:

从“学习者”到“范式定义者”的身份转变:以往去德国日本,是为了理解并追赶既有的产业逻辑;今天汇聚芜湖,是为了看清未来的产业方向。奇瑞展示的,不止是单一技术的突破,而是一套完整的、可复制的创新生态体系。这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开始从全球规则的遵循者,向新规则的共同制定者与输出者转变。

与诺奖理念共振,“创造性破坏”的东方实践丨人汽-有驾

从“技术引进”到“模式输出”的价值跃迁:当年我们引进的是生产线、图纸与核心零部件;如今,海外同行所关注的,是奇瑞如何通过开放式创新,如何以“不客气”的姿态,在新能源与智能化赛道完成系统性布局。这背后,是从“产品贸易”到“体系能力出口”的价值升维。

产业话语权的根本性重塑:七种语言的同传,传递的不仅是技术名词,更是一种全新的产业话语体系。它意味着,全球汽车产业的议题设置权、技术路线讨论的语境,正不可逆转地融入更多来自中国的声音与智慧。

与诺奖理念共振,“创造性破坏”的东方实践丨人汽-有驾

这个过程中,奇瑞的创新路径,正越走越宽广。从西班牙埃布罗工厂实现超过80%的本地化率,深度融入欧洲产业链,到与全球顶尖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从0到1的原始创新。正如尹同跃所强调:“In Somewhere, For Somewhere, Be Somewhere”的全球化理念——真正扎根于当地,为当地市场创造价值,并成为当地经济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与诺奖理念共振,“创造性破坏”的东方实践丨人汽-有驾

由此,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创造性破坏”理论,在东方的实践中被赋予了更加丰富、更具韧性的时代内涵。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