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开始以为这车续航不用太惊人,结果一查数据,610公里(估算,样本少)这个数值一出来,我差点吐槽——这也太扯淡了吧?想想实际的使用场景,倒也不是没可能。毕竟,近几年电池技术的提升,尤其是吉利用了个神盾短刀电池(这段先按下不表)之后,安全性能那真是开挂,续航的提升也不是空想。
续航数据的变化,其实背后藏了不少酒精瓶。我身边有个搞研发的朋友,曾跟我提过:电池的能量密度,去了哪些黑科技,实际上也和手机续航从电池容量提升、快充优化有关。这个比喻挺贴切——就像手机容量从3000mAh飙到5000mAh,充满电可以用得更久,而充电速度也变快了,剩下的时间久了都不焦虑。
结合用车体验,银河E5从原先530公里到610公里,估算每公里电耗基本保持在14-16Wh/公里区间(体感/估算,有限样本),不是特别夸张。这样一算,日常通勤算得上比较经济,油耗大概相当于几毛钱一公里。假设平均百公里需要2块5左右的电费(这也是能接受的范围,市面上差不多水平),你一天上下班往返50公里,月光电费大概在300块左右。还不算假日出行、长途高速,那续航的提升,乍看觉得用几次充电就出门,其实就是更省心。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里有一张城市照片),是我一个修理工人朋友跟我说的:这车充电快得吓人,没开过你想象不到,那瞬间就差不多了。他说的不全对,也有点夸张,毕竟快充还得看充电站的布局,但我知道,他真的是用过才敢说这次出门不用提前充半天。
对比一下,同价位的宝骏或者奇瑞,比如比亚迪秦Plus那个续航也在600附近,但我觉得银河E5的这种实操差别在于它支持6.5kWh的外放电能力(这让人很意外)。你要是突发需要用电,比如在郊外烧烤、露营,那电磁炉、冰箱、投影仪,基本就不成问题。反而那些别的车,可能续航一模一样,外放电功能几乎没有。
这次升级,我觉得亮点不止于续航,是想着后续研发怎么做出来的。我还在想:电池产能是不是有限?是不是用的原材料技术有难度?其实我觉得(这段有点多虑)可能是供应链的博弈,谁都想压低成本、抢占市场,谁都不想因为技术瓶颈拖后腿。
回过头说安全,银河E5那军工级安全性能我真是有点惊讶。试验结果看,能经得起36吨坦克碾压(这真是比拼沙袋的极限),还通过了全球最严的标准。一台车飘在安全上的努力,有时候比续航还折腾。尤其是中汽中心的试验,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只在单项安全做得好,还获得了双五星评级(Euro NCAP和ANCAP),这在国产SUV里,算真心不错。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究竟是用什么样的结构设计,才能在那么极端的条件下都不变身火烧车?我平时看新闻,也是转瞬即逝的标题,但这真令人佩服。
我开始琢磨:这么好的安全,是否意味着它的成本会高得离谱?其实没想过这个问题之前,我一直觉得安全就是多花点钱,但这次实际了解后,反而觉得吉利可能把成本控制在了合理的范围内,毕竟能做到国家级试验,那多数用户也更在乎实际的安全体验。
我有个疑问:户外充电场是不是未来会变得越来越普遍?毕竟,支持外放电那么强的车,要是能在郊外随时充电,野营、露营都可以多一层保障。露天一堆电线插在车上,感觉反而比家门口的充电桩还天然。这让我想起之前看过那个短片:一片连绵的露营地,手机信号一般,但车子还能支持投影、煮火锅,平常感觉很酷,但其实技术门槛也没那么高。
最终我还是觉得,这次银河E5的升级,挺实际,也挺接地气的。你要说它的长续航是不是能彻底改变出行惯?也许还没到那个程度,但起码让我觉得,下一次出门,用电、用脚的事情,不会像以前那么烦。
对了,这次升的610公里续航,觉得还别太激动——大部分用户实际上也不可能跑得那么远吧?(这段自己都知道,有点盲目乐观的意思)能应对绝大部分长途,确实帮了大忙。
只想问一句,未来如果电池能像换衣服一样方便,车能跟手机一样拼装,那会不会我们的用车场景,彻底被改写?我在想,小细节那里,或许就是未来最大潜力了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