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S)成了汽车圈的焦点。
小米那起惨剧发生后,原本就争议不断的AEBS,瞬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此前小鹏和余承东的隔空论战,如今看来,不过是这场风暴的前奏。
AEBS,简单来说,就是汽车的“最后一道防线”,它的作用是紧急制动。
如果它可靠,能挽救生命;如果它失灵,后果不堪设想。
工信部这次雷厉风行,颁布了新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所有乘用车和轻型货车都必须配备AEBS,并且增加了对行人、自行车等弱势群体的识别要求。
这决心,可见一斑。
过去,AEBS的安装与否,全凭车企的自主决定。
结果呢?
2024年,国内乘用车的AEB普及率仅为67%,价格更低的车型更是少得可怜,这就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实翻版,安全保障严重不均。
新国标的出台,如同拨乱反正,彻底改变了国内汽车安全的游戏规则。
这就好比“破釜沉舟”,是汽车安全领域的一次革命性变革,也标志着我们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了一大步。
然而,这进步的背后,挑战依然严峻。
特别是对于轻型货车而言,要达到新标准的要求,势必需要增加激光雷达或毫米波雷达等配置,成本将大幅提升,这无疑给一些商用车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技术路线之争,也曾一度火热。
小鹏和余承东的公开辩论,至今仍令人记忆犹新。
小鹏直指部分厂商夸大宣传,余承东则反驳某些车企根本没有做好AEBS的基本功能。
双方针锋相对,好比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斗智斗勇,精彩绝伦。
这场争论的核心,在于AEBS的技术极限。
问界M7宣称的最高刹停速度,小鹏认为在实际场景中容易误判,甚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二次事故。
最终,双方握手言和,小鹏承诺通过OTA升级来改进AEBS功能。
这反映出业内一个重要的共识:AEBS技术必须在安全性和实用性之间取得平衡,如同“张弛有度”,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然而,就在新国标即将落地之际,小米SU7事故的发生,如同晴天霹雳,再次将AEBS推到了风口浪尖。
高速行驶中,车辆未能识别障碍物,最终酿成惨剧。
家属的悲痛控诉,更让人痛彻心扉。
这次事故也暴露了部分AEBS系统的缺陷:视觉系统探测距离有限,在复杂光线条件下性能下降严重。
这就好比“夜长梦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后果不堪设想。
数据显示,AEB的普及率与车辆价格密切相关。
低价位车型AEB配置率极低,这与古代“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何其相似!
总而言之,AEBS技术的进步和安全保障,任重道远,需要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
新国标的出台,是迈向更安全汽车时代的重要一步,但道路依然漫长。
我们消费者也必须擦亮双眼,理性购车,毕竟,安全才是第一位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