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车业持续衰退,本田日产被迫合并,捡漏时机降临
还记得2024年底那则轰动全球的新闻吗?日本两大汽车巨头本田和日产突然宣布要"抱团取暖"了。当时东京的联合发布会上,两家掌门人握手言和的画面刷遍了社交媒体。他们计划成立一家超级控股公司,把本田、日产甚至可能的三菱都装进去,目标直指"世界第三大汽车集团"的宝座。为啥这么拼?背后是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一场静悄悄的大洗牌。
那时候的数据已经透露出信号:日系车在中国市场连续11个月销量下滑,份额缩水到12.3%。更让传统车企头疼的是,丰田、本田、日产三大巨头的利润像坐滑梯——日产净利润暴跌94%,本田下滑19.7%,连最稳的丰田也减少了26.4%。而大洋彼岸,大众汽车直接宣布在德国裁员3.5万人,相当于每五个员工就走一个。这阵仗,任谁都看得出行业正在经历转型的阵痛。
合并计划听起来很美:本田和日产销量加起来超过700万辆,新集团规模仅次于丰田和大众。双方盘算着,合并后采购成本能降,研发投入能省,还能更快推出有竞争力的电动车。本田甚至雄心勃勃地预测,合并后两年利润就能冲到2万亿日元(约962亿元人民币),长期再涨1万亿。可计划赶不上变化,这场"世纪联姻"不到三个月就亮起了红灯。
今年初,日媒突然爆出合并谈判破裂的消息。原来,在技术路线上两家根本谈不拢——本田坚持要日产放弃自家的e-Power混动技术,全面改用本田的系统。这对日产来说简直像让厨师丢掉祖传秘方,要知道e-Power可是日产电动化战略的核心招牌。这场技术主权之争让万亿利润的蓝图成了泡影,也暴露出传统巨头转型的深层困境:单打独斗扛不住研发重压,联手合作又难舍核心技术。
就在本田日产为合并焦头烂额时,中国车企却悄然布好了棋局。你看比亚迪,不声不响就注册了"DENZA N7"新商标,这个和戴姆勒联手打造的高端电动品牌,正在加速扩充产品线。小鹏汽车更让人眼前一亮,他们家的"陆地航母"陆行体刚在牙克石完成零下30度的极寒测试。这台能跑能飞的六驱怪兽,用的可是800V高压平台,续航超过1000公里,工厂今年三季度就要竣工,2026年直接量产交付。这种创新速度,放在五年前根本不敢想。
而最精彩的戏码还在跨国合作上。大众汽车早早就和小鹏牵了手,双方合作开发的新车型2026年就要在合肥投产;上汽和大众直接把合资合约续签到2040年,锁定未来二十年的深度绑定;连本田自己也在广州开发区投产了"投产即零碳"的新能源工厂,东风本田在武汉的全球首个新能源基地更是开足马力。这些动作印证了科方得智库张新原的观察:"跨国车企主动寻求与中国企业在技术、市场全方位合作,正应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老话。"
回头看这场全球车业变局,表面是本田日产合并的戏剧性转折,深层却是技术路线的重新洗牌。当传统巨头还在为技术路线争执不下时,中国车企已经用产品说话:比亚迪海豹用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把续航做到700公里;理想汽车的增程式方案解决了里程焦虑;蔚来的换电网络3分钟满血复活。这些实实在在的创新,才是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票的原因。
行业变革期往往藏着最大的机遇。就像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时,把握住触摸屏、移动互联网的企业站上了浪潮之巅。今天汽车业的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同样在创造历史性窗口。那些在寒冬中依然坚持研发、加速创新的企业,那些主动开放合作、整合资源的玩家,正在悄悄积蓄春天的力量。当本田日产为技术路线争执时,中国产业链已经跑通了从电池材料到智能座舱的完整生态。
汽车百年未有之大变革,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但每次产业震荡都会重塑格局,也总有人在变化中发现星光。当全球车企站在电动化的十字路口,真正的赢家未必是体积最大的那个,而是最懂用户、最能创新、最敢突破的弄潮儿。这场出行革命的下半场,好戏才刚刚开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