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新规实施,电动车3大变化,车主必看

最近这段时间,关于电动车要大改的消息在网上可以说是传得沸沸扬扬,不少人都看得心里直犯嘀咕。

有的说从明年开始,咱们骑的电动车要有翻天覆地的大变化,甚至连脚蹬子都要给取消了;还有的说,为了防火,以后电动车的外壳不准用那么多塑料了,车子会变得光秃秃的。

这些说法听起来有鼻子有眼,让很多正准备买车或者家里有车的朋友感到很困惑,不知道这车以后到底该怎么买、怎么骑。

那么,这些传言究竟是真是假?

9月新规实施,电动车3大变化,车主必看-有驾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电动车,到底迎来了哪些真正的变化?

今天,咱们就用最实在的大白话,把这件事从头到尾捋清楚,看看真实情况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咱们得把一个最关键的误会给解开。

网上流传最广的一个说法是,从2025年9月1号起,要实施一个全新的国家标准,叫做“GB17761-2024”,说这个新标准一出,现在市面上的车就都不合规了。

这里要非常明确地告诉大家,这个消息是假的,至少是极不准确的。

经过多方核实,目前我们国家在电动自行车领域,最核心、最权威的法规,依然是大家已经很熟悉的GB17761-2018,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国标”。

根本不存在一个所谓的“2024版”新国标已经发布,并要在明年强制执行的情况。

所以,大家可以先把心放到肚子里,不用担心自己刚买的或者正准备买的合规新国标车,明年就突然变成了“淘汰品”。

接着,我们再来聊聊那个让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的传言:电动车要取消脚蹬子。

这个说法可以说是错得最离谱的一个。

为什么这么说呢?

9月新规实施,电动车3大变化,车主必看-有驾

因为那对脚蹬子,并不仅仅是个摆设,它可是电动自行车合法身份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咱们国家的交通管理体系里,两轮电动车是分两种的。

一种是带脚蹬子、速度和重量都有限制的“电动自行车”,它在法律上属于非机动车。

另一种则是没有脚蹬子、速度更快、车身更重的“电动摩托车”,它属于机动车的范畴。

打个最简单的比方,脚蹬子就像是电动自行车的“身份证”,证明了它“非机动车”的身份。

正因为它有这个身份,我们骑着它上路才不需要考取摩托车驾驶证,车子也不用像汽车、摩托车那样去上机动车牌照、买交强险和每年接受年检。

如果真的把脚蹬子取消了,那这辆车的性质就彻底变了,它就从一辆自行车变成了一辆摩托车。

到时候,你要骑它,就得先去考个D照或E照,然后给车子办理一套完整的手续,这其中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跟现在是完全不能比的。

所以,从逻辑上讲,国家不可能出台一个规定,把全国数以亿计的合规电动自行车,一夜之间都变成需要驾照和牌照的“摩托车”,这不现实,也完全不符合便民利民的原则。

所以大家要记住,脚蹬子不仅不会被取消,反而是你判断一辆车是不是合规电动自行车的一个直观标准。

然后我们再说说那个关于塑料外壳的传言。

有人说,新规定要求电动车的塑料件重量不能超过整车重量的5.5%,这么一算,一辆车顶多用几公斤塑料,以后的电动车都会是光秃秃的“铁架子”风格。

9月新规实施,电动车3大变化,车主必看-有驾

这个说法,其实是把一个好的安全规定给完全理解歪了。

国家确实对电动车的安全,特别是防火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跟限制塑料的使用总量没有关系,关键在于要求厂家使用“什么样”的塑料。

真正的规定,是要求电动车上一些关键部位的塑料件,比如包裹电池的电池仓、车身前后的一些覆盖件,以及充电时可能会接触到的塑料部件,都必须使用具有“阻燃”性能的材料。

什么叫阻燃呢?

说白了,就是这种塑料不容易被点着,即便是在明火的作用下被点燃了,一旦火源离开,它自己就能很快熄灭,不会助长火势蔓延。

我们都看过一些电动车着火的新闻,很多时候就是电池先出问题,然后瞬间引燃了周围那些普通的、不防火的塑料外壳,火势一下子就变得无法控制。

现在,国家强制要求这些关键部位都得穿上“防火衣”,这无疑是大大提升了整车的安全性。

所以,重点是提升材料的防火等级,而不是搞“去塑料化”。

以后我们看到的电动车,外观设计依然可以很多样,很时尚,只不过它的外壳会变得更安全,让人更放心。

那个所谓的5.5%的比例限制,纯属无稽之谈。

那么,破除了这些谣言之后,电动车到底发生了哪些真实的变化呢?

9月新规实施,电动车3大变化,车主必看-有驾

其实,真正的变化是围绕着“安全”这两个字,悄悄地、实实在在地在进行,而且这些变化对我们每个使用者来说都是大好事。

第一个实实在在的变化,就是我们的充电器变得更“聪明”了。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给电动车充一晚上电,第二天早上起来一摸充电器,烫得吓人,心里总觉得不踏实。

这就是因为以前很多充电器功能比较单一,只会一个劲地往电池里充电,哪怕电池已经充满了,它还在继续工作,这就存在很大的过充风险,也是导致电池发热、鼓包甚至起火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国家新出台并已经实施的关于充电器的安全标准(GB 42296-2022),就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它要求所有新生产的充电器,必须具备过充保护、短路保护等基础功能,更重要的是,它要能和电池进行“交流”,知道电池的实时状态。

这就好比,以前的充电器是个只会闷头干活的粗心保姆,而现在的充电器则像个智能管家,它会随时“问”电池:“你吃饱了吗?体温正常吗?”一旦电池充满了,或者温度出现异常,充电器就会自动切断电源,停止充电。

这样一来,就从源头上大大降低了因为充电不当而引发火灾的风险。

第二个实实在在的变化,是整车的内部线路和关键部件,都有了更强的“防护盔甲”。

一辆电动车内部,布满了各种各样的电线,就像人体的神经网络一样。

如果这些线路设计不合理,或者保护不到位,时间长了发生磨损、短路,同样是巨大的安全隐患。

而另一项已经实施的电气安全新标准(GB 42295-2022),就对这些内部的“神经网络”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

9月新规实施,电动车3大变化,车主必看-有驾

比如,内部布线要整齐规范,要有专门的过流保护装置,所有接插件都要做好防水处理,电线穿过金属车架的地方,必须要有耐磨的绝缘套管保护,防止被磨破皮。

更重要的是,它对电池仓的密封性、防水性、阻燃性和耐高温性都做了硬性规定。

这就等于给电动车最核心的“心脏”——电池,打造了一个更加坚固和安全的“保险箱”。

就算万一电池本身发生极端的热失控,这个坚固的“保险箱”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危险向外蔓延,为人员逃生和处置赢得宝贵时间。

第三个实实在在的变化,就是对非法改装的打击变得更加严格。

很多人觉得新国标车速度慢,不过瘾,总想着买回来之后找人“解个速”,让车子跑得更快一些。

这种行为其实非常危险。

因为一辆车的设计是系统性的,它的刹车系统、车架强度、轮胎抓地力等等,都是按照最高25公里/小时的速度来匹配的。

你把它强行解锁到四五十公里甚至更快的速度,就意味着它的刹车可能刹不住,车架在高速下可能不稳定甚至断裂。

这种“小马拉大车”的行为,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也严重威胁着道路上其他人的安全。

因此,现在的规定从生产源头抓起,要求厂家在设计时就必须加强车辆的防篡改性能,通过硬件和软件的双重锁定,让非法解速变得越来越困难。

这不是为了限制谁,而是为了保护每一个人。

总的来看,近期所有关于电动车的调整和规范,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安全”。

它不是要让大家没车骑,也不是要把车子变丑,而是通过应用更先进的技术和更严格的标准,来解决长期以来困扰着电动车用户的火灾风险和交通安全风险。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进步,让我们每天出行的这个好伙伴,变得更加可靠和让人安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