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怎么看怎么透着一股魔幻。别人家后院起火,公关团队忙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恨不得三分钟发一篇声明,五分钟开一场直播。长城汽车倒好,直接把火灾现场封了,拉着当事人跑去搞科学研究。最后,一份盖着国家级红戳的A4纸拍在桌上,上面用最严谨的措辞告诉你:油门踩到底了,刹车没碰。这操作,不像是在危机公关,倒像是在给全国网友远程上了一堂物理课。
说实话,每次看长城在舆论场里扑腾,我都替他们捏把汗。这家伙,简直就是车企里的“工科直男”天花板,脑子里全是代码和公式,情商约等于零。你看人家友商的发布会,老板们一个个都快活成了人生导师,跟你谈梦想,聊情怀,动不动就“为梦想窒息”。再瞅瞅长城,他们的高管站在台上,拘谨得像是第一次做课堂报告的大学生,PPT翻开,密密麻麻全是普通人根本不关心的技术参数和专利号,那场面,尴尬得能抠出三室一厅。
这毛病不是一天两天了。还记得前几年那场闹得沸沸扬扬的混动技术之争吗?当对手用几句朗朗上口的口号就占领了用户心智时,长城的反击方式是啥?一本厚得能当板砖使、长达七十多页的技术白皮书。我的老天爷,在这个短视频恨不得三秒一个反转的时代,谁有那个美国时间去啃一篇博士论文?结果就是,那份凝聚了无数工程师心血的报告,在舆论的汪洋大海里,连个响儿都没听到就沉底了。
他们总以为,事实和数据是唯一的通行证。这就像一个武林高手,坚信“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结果一上擂台,发现对手根本不跟你比武,人家直接开直播,让榜一大哥刷火箭定输赢。你一身内力,憋得脸都紫了,却发现压根没地方使。这种感觉,长城怕是体验了一遍又一遍。他们总想在辩论赛上证明勾股定理,却忘了台下的观众只想看选手们打起来。
可这事儿最拧巴的地方就在这儿。长城这种近乎偏执的“技术宅”精神,放在营销上是灾难,但放在造车这件事上,它又是什么呢?
当整个行业都在卷屏幕、卷冰箱、卷彩电,把车搞得越来越像一个移动的精装KTV时,我们是不是有点忘了,这玩意儿的根本,还是得安全、可靠?当一些车企的新能源车还在为续航和安全问题焦头烂额时,长城这种愿意把核心技术,也就是所谓的技术自研,死磕到底的企业,就显得格外另类。从发动机到电控,从智能座舱到自动驾驶,它非要把所有命脉都攥在自己手里。
这是一条又苦又累还没人夸的路。它意味着当别人都在“买买买”整合供应链时,你得在实验室里“熬熬熬”,把头发熬没了,才换来一点点技术突破。在如今这个讲究“生态化反”、拉帮结派的时代,长城的汽车舆论形象总是那么形单影只,像个不合群的学霸。
所以,当欧拉那件事发生后,长城选择用一份冰冷的检测报告来回应汹涌的情绪,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很笨拙,很不讨喜,甚至很“古典”。但在某些时刻,这种笨拙,何尝不是一种最硬核的负责?
市场的逻辑有时候很简单,短期看流量,长期看质量。会讲故事的企业能赢一时,但能穿越周期的,永远是那些手里有真家伙的。长城汽车今天在舆论场上吃的亏,或许正是它在为明天积攒最坚实的口碑。
当然,我们这个时代的汽车舆论环境也确实有点病态。大家对抓马的渴望,远远超过了对真相的耐心。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永远比一篇严谨的科普文章更容易刷屏。这让那些踏实做事的“老实人”很吃亏。
所以,下次再看到长城这种企业拿出技术报告来“吵架”时,咱们不妨多点耐心。毕竟,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一个愿意跟你坐下来、掰开了揉碎了讲道理的“工科直男”,虽然无趣,但至少,他没想骗你。他只是想告诉你,油门和刹车,真的不是同一个踏板。你说逗不逗?
全部评论 (0)